还记得小时候,放假在家的时候,大人出门了,出门前专门说:“不能偷偷看电视!好好写作业,回来我检查。”我心想:“不让我看,我偏要看,反正你都出去了,也不知道。”然后就写会儿作业,偷偷打开电视,觉得电视节目从来没有如此吸引人。当家长回来的时候,察觉到声响,就赶紧关掉电视,假装在认真写作业。家长说:“你是不是偷看电视了?”我说:“没,没有,我一直都在写作业。”然后很担心家长去摸电视机。当时心里那是一个忐忑。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对孩子说:“不行”、“这个不准碰!”、“放着,别弄坏了!”……孩子可能会更加想要去做家长规定不能做的事情,然后家长就觉得孩子就是喜欢和自己对着干,越制止越是不听话,其实这无疑是家长触发了“禁果效应”,引发了孩子更大的好奇心。家长怎样才能够因势利导,让孩子顺从自己的想法做呢?

一、为什么家长越制止孩子越不听?

生活中,其实不乏这样的事情出现,家长越是制止,孩子就越是不听话。就像是小时候趁家长不在家偷偷看电视,偷偷吃很多糖果或者家长不让孩子玩手机,孩子玩得越厉害一样。那这样的情况是出于什么原因呢?

1、出于孩子强烈的好奇心

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苏霍姆林斯基

孩子对于世界的认知较为浅显,只能从表面来看待问题,很多的事情都是从父母的言行中学习到的,不能够完全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等等。在孩子成长到一定时期的时候,孩子出于对世界的好奇,便会开始自己去探索这个世界。好奇心这种内在机制,促使孩子不断学习,不断成长。

当家长说不能做什么的时候,孩子更会产生好奇,觉得想要知道到底是为什么?为什么不能做呢?然后好奇心就会驱使孩子做一些不顺父母心意的事情。一探究竟之后,才总算是心满意足。

就像是夏天的时候,家长说:“小孩子,不能吃太多雪糕,会肚子疼的。”然后孩子吃完一根之后,还要再来一根,尝一尝这个味道,再尝一尝那个味道,等到家长发现的时候,已经有几根冰糕下肚了。当有一次孩子吃冰糕吃的太多,肚子真的很疼的时候,才知道家长说的话是对的,吃多了,确实会肚子疼。家长平时的制止,其实就像是把“冰糕”变成了“禁果”,引发孩子更大的好奇心,更想要亲身去实验一番。

2、由于强烈的逆反心

当进入青春期后,很多孩子都会变得叛逆,让家长很是发愁。家长总是对孩子说:“不能吸烟喝酒,小小年纪就不学好。”、“不能早恋,影响学习。”、“不准染头发,好好的头发染成五颜六色多难看。”……一系列的规定,不准让孩子去做。其实有时候,孩子可能并没有想着要去做,但经由家长的过度制止,使其产生了逆反心理,就是偏要做给你看,和你对着干。孩子觉得自己能和家长反着来,很有个性。

孩子会出现这种强烈的逆反心理,也恰巧是家长触发了“禁果效应”。越不让孩子做什么事情,孩子就越想要尝试一下。下面就了解一下什么是“禁果效应”。

二、什么是“禁果效应”?

“禁果效应”也是“亚当与夏娃效应”,来源于亚当夏娃偷食智慧树上的果子,被贬人间的故事,后来把由这种禁果所引起的逆反心理现象称为“禁果效应”。有些东西越是希望掩盖,不让人们知道,却越是会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反而使人想要通过各种方式去获取。与人们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有关。

古希腊神话中,名为潘多拉的姑娘,从万神之神宙斯那里得到一个神秘的盒子,宙斯严禁她打开这个盒子。但是出于好奇心和冒险心理,潘多拉想要知道盒子中到底是什么,最终打开了盒子,灾祸也从盒子中飞出到了人间。“禁果格外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也就是所说的“禁果效应。”

小孩子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有时候大人觉得孩子和自己“对着干”,但事实上,是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大人把一种东西或者行为设置成“禁果”导致孩子更希望要去做,最终出现家长认为的反抗行为。孩子也有自我意识,有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想脱离父母的控制,而不是一味地言听计从。

其实,家长不妨换个角度,巧妙利用一下“禁果效应”,减少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分歧,做到因势利导,不强制禁止,顺势而为。

三、如何巧用“禁果效应”,因势利导?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段话:“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总是想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苦心,然后告诉孩子,不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做了会怎么怎么样。家长不妨隐藏自己的教育意图,把握孩子的好奇心,利用“禁果效应”巧妙引导,来达到目的。

1、利用好奇心,把孩子不喜欢却有价值的变成“禁果”

在心理学上,其实有这样的实验,就是利用“禁果效应”,把茶杯倒扣在茶盘中,孩子对这些毫无兴趣,但是如果对孩子说不要乱动杯子,孩子就会忍不住想要打开杯子看一看。

因此家长可以利用孩子的好奇心,把孩子不喜欢的东西但是又有价值的,变成“禁果”,让孩子能够利用好奇心,去进行探索。

之前,邻居家的男孩报了一个钢琴班,孩子刚开始很有兴趣地学习,但是家长天天让他练习,逐渐就不喜欢了,觉得没意思,弹钢琴枯燥又无聊。对妈妈说:“我能不能不要天天练习钢琴呀,学钢琴有点无聊。”妈妈说:“行呀,从今天开始我就不管你了,你喜欢什么时候练都行。”有一次,男孩打开钢琴弹了起来,妈妈在一边看着说:“这水平,我都比你强。以后你就别弹了,这钢琴就属于我了。”男孩说:“我学那么久了,怎么会超过我,我一定比你弹得好。”说着又练了起来。从此之后,男孩开始自己督促自己进行练习,逐渐开始把练琴作为一种享受。

其实家长巧妙利用禁果效应,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不论是在学习乐器,还是培养孩子的兴趣上,都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

2、适当“纵容”孩子一些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禁止孩子做的事情有很多,比如,不能看某些不健康的书,不能玩游戏,不能去网吧,不能到河边玩……有时候孩子并不知道还有这么个事情,经过家长一说反而就想要去看个究竟。如果家长再三阻止,孩子的的好奇心会更大,这会导致“禁果效应”产生。

对于一些较为不良的习惯或者不合适的行为,家长不妨适当地解禁,让孩子去适当接触,避免孩子过度探索而引发一系列不良后果。生活中,家长也总是让孩子不要玩手机,但是孩子却是更想要把手机弄到手,偷偷地玩一玩。家长的制止不但没有用,反而加剧了孩子玩手机的行为。不妨设置一段时间,让孩子玩手机,满足孩子的欲望。既减少了孩子玩手机的时间,也能够降低孩子对手机的好奇心。

家长总是去制止孩子,不如去满足孩子探索的欲望,让孩子在自己的探索中成长。因此,面对孩子的好奇心和逆反心,家长是不是可以转换一下思维,把“不要、不行……”改变一下呢?就像是“禁止踩踏草坪”改为“小草有生命,足下请留情”一样。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