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从康熙到乾隆时代,“木兰围猎”这个词经常出现在史书中。据不完全统计,康熙到嘉庆四朝,清朝皇帝一共进行过105次木兰围猎,其中,康熙次数最多,多达48次。而木兰猎场,恰恰是康熙建立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台湾发现一道康熙手谕,康熙关于木兰猎场制定了特殊规定,思想十分超前。

康熙亲政后,清朝看似强盛,其实也面临诸多问题。其中首当其冲要解决的,就是清军入关之后,已经不如当年在关外英勇善战善战,很多八旗子弟安逸惯了,甚至连骑射都十分生疏。清朝崇尚冷兵器,康熙很清醒地知道,如果这样下去,八旗子弟剽悍英勇的一面,将会逐渐消失殆尽。康熙十六年,24岁的康熙帝首次到塞外狩猎,对祖先们纵马射猎的生活颇为向往。所以,在几经考察之后,康熙决定选一块地方,作为皇家猎场,专门锻炼八旗子弟。

4年后,康熙第二次出塞,在路过喀喇沁草原时,止不住策马狂奔,手持马鞭指着这片草原激动地说:朕打算以喀喇沁、敖汉、翁牛特诸旗的这片草原和树林为皇家猎场。于是,立即着手建设,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皇家猎苑,取名木兰猎场。木兰猎场位于内蒙古草原,占地约一万多平方公里,相当于4000多个圆明园大小,起初只有30多个围,后来发展为72个围。

关于木兰猎场筹建的细节,史书并无记载,只知道康熙对它非常重视,每年都至少去一到两次,每次不仅有王公大臣参加,还有皇子皇孙、蒙古各部、甚至朝鲜等藩国也会派重臣前来观礼,场面非常恢弘。

上世纪九十年代,曾经在台湾故宫博物院工作的一位学者,在一份收藏家手中发现一份康熙手谕,正是康熙给当时负责木兰猎场官员的手谕。这份手谕很长,但核心的三点,是这样的: 第一,猎场作为皇家最高规格的猎场,没有皇帝的允许,是不允许对外开放的。哪怕是王公大臣,都不能擅自进入打猎。没有圣旨,不得出入猎场围猎,不得砍伐树木,不得破坏草原。

第二,木兰猎场起初规划30多个围,即使是皇帝狩猎,一次也只能开放不超过十个围,而其他围则休养生息。这样能保证猎物不被赶尽杀绝,可以到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康熙规定,为了保证动物和草木的繁衍,春天不做大规模狩猎活动。以鹿为例,如果狩猎时遇到母鹿和幼鹿的,一律放生。这还不够,每个围,在不同的方向,还要留下一到两个缺口,让力量弱小的猎物有逃生的机会。因为鹿没了,其他食肉动物(狼、虎、豹等)也就没有了。康熙的原话是“允其存生繁衍,收兵罢围”。

这三点,第一点是保护生态不被破坏,第二点是可持续发展,第三点是确保生态平衡。有学者仔细分析了康熙的这道手谕,认为设立木兰猎场虽然是为了锻炼八旗士兵,更是为了让满洲人不忘本。康熙的思想十分超前,能够将打猎的境界提高到保护生态平衡角度,足见康熙真的很伟大。更有学者认为,300多年后,社会主义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个版本上升到整个生态,不再局限于木兰猎场,所以,300年后的版本更加宏大。对此,您怎么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