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刘宇昕 徐铭 青岛报道

3月28日,山东省生态安葬试点启动仪式暨“山海相依、情寄蓝天”青岛市殡仪馆开放日活动,在青岛市殡仪馆海葬广场举行。在海上追思仪式上,来自66个家庭的112位逝者家属参加了现场仪式,并出海追思。

入海为尊,向海而生。从1991年10月31日至今,青岛共海葬29453名逝者,为国家永久节约土地100余亩,为岛城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当天上午10点,在一阵悠扬的古琴伴奏声中,主持人恭读祭文,由两位襄仪向祭祖方鼎内播撒皇土、五谷、海水和酒水,家属依次鞠躬。随后,家属代表们依次上前敬献鲜花,并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出海祭祀。此时,李叔同的《送别》诗朗诵也应声响起,勾起了在场所有人的回忆和沉思......

记者了解到,在节地生态安葬不断推进下,越来越多的群众选择与山海为伴、徜徉在碧海蓝天之下。

而海葬,只是绿色殡葬改革的一个开始,青岛市的绿色殡葬发展以开展海葬为起点,不断把绿色殡葬持续深入推进,海葬、绿色祭扫、陆地自然葬等都有序推进着。

近年来,青岛市借助沿海优势,聚焦绿色发展,“青蓝一体”统筹陆海资源(青:绿色、陆地,蓝:大海),在市殡仪馆仅99亩的地块上,倾力打造服务主城区580万人口,集火化、殡仪、安葬、祭祀于一体的市级生态葬示范基地,努力解决好“逝有所葬、迁有所去”基本民生问题,更好满足广大群众“逝有所安”需求。

青岛在全国率先开展海葬,推出“海之情”服务团队,每年为2500余位逝者进行生态安葬,让逝者安居在蓝天之下、魂归于千顷碧波。为本地逝者免费提供海葬服务,完成海葬骨灰2.9万余具,配套建设海葬纪念广场2处,让蓝色大海成为安息家园。

近年来,青岛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对生态葬的指导意见,大力推广海葬、陆地自然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方式,使“厚养礼葬”和“节地安葬”的安葬方式广受认可。在市殡仪馆生态人文公园相继建成树葬、草坪葬、花坛葬、塔葬4个陆地生态葬葬区。共计2250位逝者,以不留碑、不留名、不留骨灰的节地葬方式,伴随着花瓣、泥土一起葬于树木之下、花丛之内、草坪之中,回归自然。

青岛践行节地安葬理念,利用边界墙打造壁葬区,建设地上4处、地下1处公益性骨灰安放设施,总面积1.7万平方米,格位20万个,满足未来20年基本殡葬需求。

青岛加强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在安葬、祭祀等场景的深度应用,建设全国首家电子祭祀广场,配套电子祭祀台134个,群众可使用手机个性化设计追思方式进行祭祀;引入AI、3D投影、全息影像等技术,打造沉浸式追思厅2处;开通96444热线服务,同步开发微信服务平台,提供集殡仪车预约、殡葬用品选购等10余项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努力让群众“伤心事”办得暖心、舒心。

与此同时,在启动仪式上,山东省民政厅二级巡视员李卉公布了全省“逝有所葬、迁有所去”生态安葬100个试点项目名单,青岛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海春发布了青岛市推行节地生态安葬和清明节祭扫工作7项惠民便民措施,青岛市殡仪馆等8家试点单位做出争创优秀试点承诺。

据悉,今年清明节期间,市殡仪馆继续加大公益惠民力度,集中推行生态安葬、海葬服务、规范殡葬收费等7项惠民便民措施。通过开展一系列便民利民活动,切实减轻群众负担,积极承担回报社会的责任,尽显社会担当和人文关怀。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