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田豆豆

5G通信基站,对于保证通信畅通至关重要。然而,通信基站的供电系统却往往存在电压质量不合格、能耗较高、易出现供电故障等问题,在山区、海岛等特殊地理条件下更是如此。近日,由武汉大学、广西珞桂节能环保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通信基站智能供电装备—动态调压补偿装置研发及应用”通过第三方科技成果评价,该技术通过对通信基站的“智能供电”综合解决基站的痛点问题,既能保障基站的安全稳定运行,又能大幅降低能耗,被专家组认定为“国际领先”。

此次成果评价专家委员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研究院研究员沈昌祥,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教授姜齐荣,中国联通集团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刘红旗,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啜钢,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副处长、正高级工程师鲁娜,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黄彦浩,北京市电力公司高级工程师李汉成等专家组成。

经过专家评审,一致认为该项目针对目前通信基站供电系统存在的区域性和时段性电压质量不合格、三相负荷不平衡、电网停电油机发电保障困难、夏天空调不能正常使用等问题,提出了基站单相两线线电压基站供电方案,设计并研发了通信基站智能供电装备—动态调压补偿装置。主要创新点如下:1、基站供电方式创新:将现有基站的三相四线供电方式转换为单相两线线电压供电方式,降低三相负荷不平衡造成的线路电能损耗,避免基站供电系统严重过负荷导致缺相故障,提高了供电能力;2、双制式升/降调压模式创新:将调压变压器的升压分接头调压和降压分接头调压两种不同方式的变压器,整合为具有公共分接头的双制式升/降调压变压器调压模式,提高了电压质量和供电可靠性,降低油机发电成本;3、多功能集成创新:采用电源变换(三相变单相)、双制式变压电源切换(市电与油机发电切换)、动态调压、动态无功补偿等技术集成一体,解决了基站供电的可靠性与电能质量问题。项目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已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项、受理3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4项,获得软件著作权2项,形成企业标准(Q/LG 001-2021)和通信行业产品认证技术规范(TLC108-2021)。项目成果已在广西百色等部分地区推广应用,提升了通信基站安全和经济运行水平。

评审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设计的供电方案新颖、技术难度大,在供电方式三相四线制转单相两线制、双制式升/降调压模式技术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据悉,取得这一科技创新成果并能迅速推广应用,得益于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创新。2019年3月15日,武汉大学以李晓明教授团队的职务发明成果转化为基础,与南宁高新区管委会签订了共建武汉大学广西节能环保研究院三位一体新型研发机构(研究院、公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产学研合作协议。2019年5月27日,李晓明教授团队与地方政府的独资公司-南宁相思湖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和武汉大学独资公司-武汉大学资产经营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共建了广西珞桂节能环保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对研究院进行公司化运作和专利技术产业化,同时在武汉大学共建了节能环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利用武汉大学的学科、专业、人才和技术资源,做前两者的技术支撑和为当地企业提供技术培训、咨询和服务。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方式从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转化为股权投资;对当地企业的无偿科技资助转化为通过当地企业向高校院所购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技术服务和人才培养成果。既避免了政府投入大、回报小的问题,又避免了高校院所的教师和研究生大量外流,无法完成学校的教学科研任务,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科研工作的问题,同时使科研更加贴近经济主战场,科研成果转化更加顺畅,实现了多方共赢。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