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史记》记载,秦穆公战功累累,为人仁义,是春秋五霸之一,也是秦国第九位国君。
秦朝是一个较为繁荣的朝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天下统一的王朝。
我们多数人只知道,秦国在秦始皇在位时期走向了巅峰,但这并不仅仅是秦始皇一个人的功劳,秦国能实现一统天下,离不开当年秦穆公打下的坚实基础。
秦穆公在位之时,广纳贤才,善纳谏言,国力也日益强盛,秦穆公所做的这些事迹足以让他流传百年,让人铭记。
本是一代明君的秦穆公临终之时却做了一件让国人满怀埋怨、悲痛万分的事,他要求三良和一百七十名活人为自己陪葬,就因秦穆公这一个“荒唐”的命令,大秦此后的260年都再无力东征。
重用贤能之人,曾羊皮换贤
秦穆公,嬴姓,名任好,被称为“春秋五霸之一”,也是秦朝的第九代国君。
秦穆公在位时期拓地千里,灭西戎十二国,为秦始皇一统天下打下坚实基础。
秦穆公成为国君之后,一心想要扩大本国领土范围、开拓疆土,野心越来越大,但仅凭秦穆公一己之力难以赢天下,最重要的还是要有贤能之士相助。
秦穆公作为一名明君,善于广纳贤士,大胆重用不是本国的贤臣,他不愿意重用本国的贵族,担心贵族势力过大、割据地盘,国君从而受他们的掣肘,而外来的贤臣为他一人所用,反倒更让他踏实。
秦穆公采取“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的相马之法,开创了任用客卿的先河。
他此等用人之道传出之后,招揽了一大批有志之士前来,不少非本国的有名之士和文武之人都愿投身其下,为秦国效力。
而百里奚就是被秦穆公重用之人之一。
百里奚家境贫寒,但从小喜欢读书写字、求知若渴,所以本是虞国人的他宁愿在齐国沿街乞讨谋生,也要留在齐国学习知识,但他在齐国并未被得到齐国君主的重用,所以百里奚便离开齐国回到虞国,担任士大夫一职。
公元前655年,虞国被晋国所灭,百里奚被晋国所囚。
远在秦国的秦穆公早知百里奚是个人才,于是他便提出和晋国“联姻”,让百里奚作为陪嫁来到秦国。
这在秦穆公看来是他解救百里奚的方法,但在百里奚看来,已是阶下囚的他被当成陪嫁送到秦国是对他的侮辱,因此百里奚在去往秦国途中,趁机逃跑,但不幸的在楚国边境被人捉住。
秦穆公从心底不想流失百里奚这个人才,因此他便打着“赎回逃奴”的名义,亲自到楚国用5张羊皮赎回了百里奚。
当时的百里奚已经七十多岁,能在晚年遇上自己的伯乐,这不只是秦穆公的幸事,还是百里奚的幸事,百里奚感激秦穆公的救命之恩,更感激秦穆公对他的赏识,于是百里奚便留在了秦国,助秦穆公称霸天下。
人们都说,秦穆公负责主事,百里奚负责辅事,是明君得贤臣。
在百里奚主管秦国国政期间,勤理政务、重施于民,内修国政、外图霸业,帮助秦穆公称霸西戎,秦穆公能有后来的成就,百里奚功不可没。
除了百里奚,还有晋国之才重耳、蹇叔、由余等人才均被秦穆公受用,一起完成秦国的春秋霸业。
爱护一方百姓,结秦晋之好
秦穆公不仅善于挖掘人才,还善待百姓。
俗话说得好,君主英不英明,看的是百姓,想要百姓真正对君主称颂戴德,还是要笼络民心,民心影响最大、传播最为广泛,同时也更为坚固。
秦穆公有一个非常大的马场,里面饲养着各式各样的好马,但有一天,看守马的人发现马场里面的马不慎丢了数只,怕秦穆公知道后降罪于此,于是便派人四处寻找,最终在岐山脚下发现一些疑似马的骨头,怀疑是被附近的农民当成普通的马而吃掉了。
因此这个牧官便将全村三百多名村民全部判处死刑,并将这个结果上报给了秦穆公。
但秦穆公并未因此大发雷霆,反倒说有才有德的人不会因为牲畜而杀人,他没有追究这些百姓的过错,将他们悉数释放,还说吃马肉不喝酒会伤及身体,给这些农民赐了美酒让他们饮用,于是便有了“吃肉配美酒”的说法。
这些百姓回去之后,对秦穆公很是敬佩,大力弘扬秦穆公的美德,那些从未见过秦穆公的百姓,听到这些称赞,心里对秦穆公也是十分崇敬和爱戴。
没过几年,秦国发生了严重饥荒,秦穆公向晋国借取粮食,而晋国不但没有帮助秦国,反而趁人之危攻打秦国。
晋惠公对于这次作战谋划许久,但秦穆公在面对饥荒之时,根本没有时间制定出对抗晋军的严密计划,为了有更大的胜算,秦穆公只好亲自带兵出战。
在粮食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秦军处境十分被动,眼看秦国快要全军覆没之时,有一支不知名部队从晋军后方进攻,晋军被打得措手不及,最后秦军反败为胜。
秦穆公询问过后才得知,他们就是几年前被放了的百姓,他们无以为报,就在几年后以这种“出力”的方式来报答秦穆公对他们的恩德,所谓是“你救别人一命,别人感之一生。”
这是秦穆公的“仁”,是孟子所提倡的“仁义”“仁爱”,包括晋国大旱,秦穆公因为百姓借给晋国粮食,但在秦国饥荒之时,晋国却忘恩负义,还趁机攻打秦国,这都体现了秦穆公的“仁”。
不止“仁”,还有“义”,秦穆公拥立了晋国两位国君,还多次和晋国“联姻”,结秦晋之好,维护两国和平,给予百姓安定,此等“仁义”也是秦穆公被称为“春秋五霸之一”的原因之一。
三良殉葬,无力东征
在秦穆公上位以前,秦国的处境实在是说不上好,因为位置在最西边,所以秦国常受西戎侵扰,再加上国力不如晋国,还要提防着晋国,防止其举力进攻,除此之外,其他其余地方也有敌人在暗处虎视眈眈,秦国可谓是危机四伏。
所以秦国才会东征西战,同时也以“联姻”的方式向晋国示好,也是另外一种方式的示弱,而秦穆公如此不分贵贱、只看才能的这般重视人才,善纳谏言也是为了发展国家整体实力。
曾经秦国战败,被晋国掳去三员大将,为了羞辱秦穆公,这三人被晋国完好放回,按理说,作为一国之君,面对打了败仗又被敌军送回的将军,应该是被羞辱之后的暴怒,即使不杀了他们泄愤,也免不了降职处分。
但秦穆公对他们并没有多加责怪,反而身穿素服亲自去迎接他们,并把过错全部揽到自己身上,从秦穆公此等气度和爱护人才的表现来看,后来做的事实在是让人震惊不已。
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他去世以后,有177名活人为此殉葬,还下令让奄息、仲行、针虎三人殉葬。
殉葬本就不为人赞同,用人殉葬的方式太过残忍,在殉葬较为盛行的时期,殉葬是为表忠心,或是后代为了表示孝心,但随着发展,活人殉葬这种陋习慢慢被改掉,而秦穆公就因为这件事,一生英明尽毁,秦国也因为这三人的死而元气大伤。
奄息、仲行、针虎都是秦国非常有才华的人,他们被称为“秦国三良”,在“三良”殉葬以后,秦国的百姓悲痛万分,自发为他们哭丧,还特意为他们写了一首叫《黄鸟》的哀歌,同时也埋怨秦穆公太过残暴,手段太过残忍。
而秦穆公此举导致秦国的人才缺失,后来的继承者们也大多平平无奇,所以秦国再后来的二百多年都无力东征,只能称霸西戎,没有势力再去攻占中原,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秦国都再也没有出现过像秦穆公这样辉煌的人物。
对于秦穆公殉葬的这一暴行,世人议论纷纷,众说纷纭,有说是三良之前为了表自己的忠心,愿为秦穆公肝胆涂地,就曾许诺在秦穆公死后自愿殉葬。
也有人说这是秦穆公的一计,他要求三良殉葬,是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利用君主的身份赦免三良,好让三良为自己的儿子效力,辅佐下一代君王,可惜秦康公没有领会,而三良也没有逃过殉葬的结局。
生前一世英名,却在死后骂声一片,但到底是三良主动殉葬,还是秦穆公下令让他们殉葬,又或是有其他什么原因,我们都无从得知,只是生前如此爱护百姓,珍视贤才的人怎么会死后又杀死贤能之士呢?
历史寥寥的记载,我们只能从中推测一二,只是无论秦穆公的这个行为多么让人为之痛心、叹息,我们也不能因为这个过错就否定秦穆公生前所做的丰功伟绩。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