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小狗在宠物医院进行核磁检查。图/新华社
| 冯海宁

一些消费者买来的宠物犬没有活过一周。据《法治日报》4月11日报道,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不少网友都经历过,宠物在购买时状态良好,但在购买后一周内就会出现咳嗽、呕吐、便血甚至死亡等多种问题,网友称之为“星期宠”。在第三方投诉平台上,相关吐槽和投诉不在少数。
时下,宠物已经成为不少人的“精神伴侣”。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宠物(犬、猫)数量已达到1.1亿只,宠物经济产业规模达4936亿元,同比增长25.2%。宠物经济虽然呈现“井喷式”增长态势,但也要看到,宠物销售市场的“坑”不少。
对不少消费者而言,遇到类似情况,不但钱宠两失,且面临维权困境。那么,宠物店内看起来十分健康的小猫小狗,为何到家后短期内就会生病甚至死亡?
受访专家认为,宠物短期内生病甚至死亡很可能是因为身上携带传染性病毒。业内人士也指出,这类宠物很可能被注射兴奋剂掩盖生病真相。
也就是说,消费者购买的宠物或许就是病宠,但宠物店通过给病宠注射药物,营造出“健康宠”假象。有专业人士就表示,由于犬瘟热、犬细小发病一般为7天,所以购买后的宠物,会在一周内生病或死亡。
根据《动物防疫法》规定,从事动物饲养、经营的单位和个人,依照规定,做好免疫、检测等动物防疫工作,承担动物防疫相关责任。但从报道看,兜售病宠的宠物店显然并没有尽到相关责任。
而且,这类宠物店还以“一旦售出概不负责”等理由拒绝赔偿,让消费者陷入维权难。这提醒消费者,要谨慎购买宠物,一旦买到“星期宠”,应尽量送到专业机构检测和鉴定,一旦发生责任纠纷,便可以将检测结果作为维权依据。当然,监管部门也应对在售宠物加强检疫抽查和监管。
更重要的问题是,宠物店销售的病宠从何而来?尤其是卖出不少“星期宠”的宠物店,其背后是否隐藏着一条廉价收购病宠、通过注射药物掩盖真相、继而兜售病宠的黑色产业链?
报道显示,多名顾客曾从南京同一家宠物店购买的宠物,均在一周内死亡,这不免让人怀疑存在“专门的操作链条”。
如果“星期宠”背后隐藏着病宠黑产,那显然危害较大。因此,对投诉较多的宠物店,相关监管单位不妨顺藤摸瓜进行深入调查。
一旦查实,就要依法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毕竟,上述做法不仅涉嫌违反《动物防疫法》关于感染疫病动物处置的规定,也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总而言之,只有从源头治理“星期宠”,才能更好维护消费者权益。因此,对媒体报道的这类情况,相关部门不妨及时出手,依法予以严厉打击,以维护宠物主人的基本权益。
撰稿/冯海宁(媒体人)
编辑/马小龙
校对/李立军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