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各个游牧帝国中,崛起于13世纪的蒙古帝国,曾是令欧亚各国闻风丧胆的存在,巅峰时期的蒙古帝国,在“长子西征”中,一直打到了欧洲地区的多瑙河一带,以至于蒙古人被西方人称作为“上帝之鞭”,是全世界公认的“征服者”。

考察蒙古族的来源,最早的时候,要追溯到东胡这一支古老的游牧部族身上。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东胡的记载。《逸周书·王会篇》载:“东胡黄罴,山戎戎菽。 《辞海》中对于东胡的解释更为详细:“古族名。因居匈奴(胡)以东而得名。春秋战国以来,南邻燕国,后为燕将秦开所破,迁于西辽河的上游老哈河、西拉木伦河流域。燕筑长城以防其侵袭。秦末,东胡强盛,其首领曾向匈奴要求名马、阏氏和土地,后为匈奴冒顿单于击败。退居乌桓山的一支称为乌桓;退居鲜卑山的一支称鲜卑。”

在春秋战国时代,东胡也曾强盛一时,不过到了汉朝,随着匈奴的崛起,东胡逐渐衰落,其中的一支,演变成为了后世的蒙古族。 但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蒙古诸部落之间内讧不休,如乞颜、札答兰、泰赤乌、弘吉剌、兀良合等各个部落,彼此内斗不休。在南宋初年,还曾遭受金国的统治。不过等到成吉思汗横空出世后,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蒙古骑兵凭借着弯弓劲马,开始了征服半个世界的历程,并建立了疆域辽阔的元帝国。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后,北元的残余势力虽然遭受了重大打击,但他们很快分化形成的瓦剌和鞑靼两大部落,依然是明王朝的劲敌。其中的瓦剌,曾在“土木堡之变”中俘虏了明英宗,让大明王朝几乎动摇了根本。 然而一个奇怪的现象是,等到清朝定鼎中原后,蒙古人的战斗力好像突然下降了,再也没有成为中原王朝的外在威胁,这里面是什么原因呢?

有人认为,蒙古之所以对大清不构成威胁,主要是双方形成了和亲制度,蒙古王公的女子,大多嫁给清王室的皇帝们,联姻限制了他们的活动,以至于一直不显山不露水,默默无闻。 还有观点认为,在清朝中后期出现的火器,使得冷兵器时代威震天下的蒙古骑兵失去了用武之地,因此战斗力大打折扣。

但有学者研究发现,最影响蒙古战斗力的因素,其实是清朝所推行的“黄教”制度。黄教也即藏传佛教,归属格鲁教派,因僧人佩戴黄色帽子而闻名。在清朝之前,蒙古信奉的是萨满教,而到了清朝,在清廷的大力推动下,黄教成为了蒙古各个部落主要信奉的宗教。 当蒙古族皈依黄教后,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普通牧民,每年都会向寺庙布施大量钱财。同时为了方便定时礼拜黄教僧人,曾经四处游牧的牧民们,选择在寺庙周围定居,这样就造成了激烈的人地矛盾,草场过度放牧的后果,使得蒙古各个部落为了争夺草场而内斗不止,极大地削弱了他们的实力。 清廷正是看到了这一适合他们控制的局面,才有了“兴黄教以安蒙古”的策略,或许这才是最令人信服的解释。 参考资料: 【《逸周书·王会篇》、《辞海》、《蒙古秘史》】 蒙古帝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