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明英宗自土木堡之变被瓦剌俘虏后,明朝便拥立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钰为皇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待英宗南还之后,景泰帝该如何面对成为太上皇的哥哥朱祁镇也是一个相当尴尬的问题。如果今上皇帝代宗要对英宗下旨,英宗要跪接吗? 现实当然是英宗完全不需要跪接,谁叫他是太上皇,英宗不仅不需要跪接,作为继任者的代宗还要以殊礼相待。

太上皇,又称太上皇帝,是中国历史上给予退位皇帝或当朝皇帝在世父亲的头衔,但通常给予的对象是在世但已禅位的皇帝。 太上皇的特点是前朝皇帝还在世即已禅位给继任者,一般情况下以父禅子继为多。中国历史上内禅的皇帝本来就不多,比较出名的如唐高祖李渊禅位给通过玄武门之变成为太子的秦王李世民、唐睿宗内禅给太子李隆基(原封临淄王)、宋徽宗内禅给太子赵桓、宋高宗内禅给太子(养子,太祖之后)赵眘、清乾隆皇帝内禅给嘉庆。皇位内禅是正常的过渡,历史上绝大多数的内禅都是父禅子继,而兄禅弟继的例子则极为罕见。在整个明朝,也仅有明英宗、明代宗这一例。 由于太上皇不是中国传统政治中所固有的制度,因此其出现通常伴随着重大历史事件:如西晋八王之乱中的赵王伦胁持侄孙晋惠帝后矫诏废帝自立,赵王伦称晋惠帝为太上皇;明朝的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被俘,由于太子年幼,为防主少国疑,于谦等大臣立其弟郕王为帝,而英宗于是被遥尊为太上皇。

皇帝位居九五之尊,不到万不得已谁愿意禅位,纵贯中国历史,出现了494位皇帝,而这其中被尊为“太上皇”的仅有25人,明英宗就是其中“幸运”的一位。 从国体上看,皇帝乃一国之君,九五之尊,至高无上,皇帝的懿旨就是“天命”,谁都不能忤逆。然而,在注重三纲五常的中国古代,皇帝也不是可以为所欲为的,特别是在繁文缛节很多的皇室,皇帝在朝会之后,还要去看望母后(不管生母嫡母),而且必须行跪礼,这是中国孝道的重要体现。皇帝跪拜太上皇、太后,这是顺应三纲五常之国体,是历史主流,也是中国五千年一直传承的孝道之根本。 然而,历史上的禅位虽然不算什么新鲜事,但是兄禅弟继却是极为罕见的,有明一代,也就出现了明英宗这么一位太上皇,而且,他还是今上皇帝景泰帝的皇兄。

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率领50万大军御驾亲征瓦剌,结果在土木堡遭到瓦剌大军包围,明军几乎全军覆没,英宗被俘。消息传至京师,朝野震惊人人自危,由于太子朱见深当时才2岁,为免主少国疑,在兵部侍郎于谦的建议和孙太后的支持下,英宗之弟,当时留在北京监国的郕王朱祁钰被拥立为帝,是为明代宗,英宗则被遥尊为太上皇。 英宗在关押了一年后被瓦剌太师也先送还,而在迎接的礼仪上,代宗也是减了又减,据明朝文学家刘定之所著《否泰录》记载: “十六日,自东安门入。上(朱祁钰)迎拜,太上(朱祁镇)答拜。拜毕,相抱持而哭。各述授受之意,推逊良久,乃送到南内。” 这个场面很有意思,但又合乎体制。英宗抵达北京后,由安定门入城。之后,改乘法驾,入东安门,朱祁钰自东安门出迎,行拜见之礼,英宗答拜,互拉双手,泪涕沾襟,相互推辞逊让了许久。虽然看起来兄弟俩见面充满温情,但客气之中却也是透着一股尴尬。兄弟一年不见,一个成了太上皇,一个成了今上皇帝,这种身份上的改变最失意的恐怕就是明英宗了。 英宗以太上皇的身份回朝,代宗自东安门出迎,还要行拜见之礼。可见代宗虽然是今上皇帝,但英宗的太上皇身份同样无比尊贵,更何况在古代“长兄如父”,代宗对英宗稍有不敬,即会给人留下口实。 最后要说明的是代宗向英宗下圣旨是绝对不可能也不存在的事情。

圣旨是中国古代帝王权力的展示和象征,是指古代中国社会时皇帝下的命令或发表的言论。古代的圣旨分为四个等级,一品为玉轴,二品为黑犀牛角轴,三品为贴金轴,四品以下为黑牛角轴。圣旨是皇帝发布政令,向下级传达命令,是君对臣,而非君父、君母。 太上皇为君父,皇太后为君母。太上皇虽退居二线,几无实权,但也是名副其实的君,既然都是君,又怎么会存在君向君下跪呢?另外,皇太后作为皇帝的嫡母,名义上也是君,在以孝治天下的古代,皇帝向皇太后下跪也是名正言顺的事情。英宗是代宗皇兄,虽都是平辈,但他们并不是君臣关系,因此英宗无须向代宗下跪,相反的代宗还要先行拜见之礼。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