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康熙,千古一帝的名号,年少时曾以一群训练有素的少年,扳倒了当时权臣鳌拜,从而将皇权重新夺回手中。这段历史故事让人们对康熙赞叹不已,认为他的机智果断功不可没。
       然而,在这场智擒鳌拜的历史事件中,康熙的成功除了个人的聪明才智,还离不开一众得力功臣的协助。他们究竟是谁呢?最后的结局又是如何?


       一、朝中明争暗斗,康熙面临何种困境
       康熙自幼登基,实权却牢牢掌握在四大辅政大臣手中。他们立场各异,都想控制年幼的皇帝,从中谋取最大利益。其中以鳌拜和苏克萨哈最为强势,两人你争我夺,针锋相对。
       鳌拜凭借手段与实力,逐渐在这场权力游戏中占了上风。他不仅迫使苏克萨哈投降,后又设计杀害了他,一举排除掉心腹大患。此时的鳌拜,权力已臻巅峰,几乎是权倾朝野。


       面对日益膨胀的鳌拜势力,康熙愤然却无可奈何。他明白,自己必须设法速战速决,迅速稳定政局,否则鳌拜早晚会像苏克萨哈一样置自己于死地。问题是,面对如日中天的鳌拜,一个14岁的康熙要如何才能占到上风?
       这成为让康熙夜不能寐的难题。他苦思冥想,终于在一次散步中灵光一现——自己必须挖掘并拉拢可以信任的心腹大臣,与其联手对付鳌拜。于是,康熙开始在朝中悄悄布局,暗中观察可以启用的人选。


       二、老谋深算的康熙,如何选择了索额图
       当时刚上任不久的新晋侍卫长索额图,很快就吸引了康熙的注意力。这不仅因为索额图曾立下战场功勋,得到皇太后的嘉奖;更因为在几次与他的接触过程中,康熙敏锐地发现了他的长才与雄心。
       索额图不仅谨慎务实、老成持重,更对权力游戏颇有心得,极懂权术。正是这样的性格与才能,让康熙对他倍加看重。或许,这正是自己需要的人——康熙暗暗思忖。


       为检验索额图是否可用,康熙设计了一个小小的试探。他命人传话,召索额图入宫商讨机密大事。果然,索额图很快便悄无声息来到宫中,并对康熙言听计从。
       见索额图如此谨慎低调而又执行力强,康熙这才确定,他就是自己最佳的心腹人选。于是,康熙开始与索额图频繁接触,逐步拉拢他的心腹之地。为避开鳌拜的眼线,两人的每次会面都极具隐蔽性。


       三、冒险设局,两人合力生擒鳌拜
       经过一番暗中讨论,康熙和索额图最终确定了对付鳌拜的计策。他们决定设下局,通过突然袭击的方式将鳌拜生擒。一旦成功,便可一举歼灭鳌拜在朝中的势力,将他交由司法处置。
       计策定下,两人迅速行动起来。康熙第一步,便是收买朝中的亲信武将。他们表面上仍对鳌拜唯命是从,实则已成为康熙的心腹。有了这些武力支持,生擒鳌拜的难度便降低了一大半。
       与此同时,索额图也在暗中安排,训练了一批对鳌拜怀恨在心的青壮年武将。他们将在捕捉鳌拜一役中发挥重要作用。为避人耳目,这些人全部化名改姓入宫,伪装成康熙的新近侍卫。


       再后来,康熙与索额图精心设下天罗地网,诱使鳌拜前来中宫议事。鳌拜果然前来赴约,还带着一千多亲兵。当他还未反应过来时,四面八方的康熙卫兵已经将其重重包围。
       在左右护卫的保护下,鳌拜勉力驰出重围。可还未至宫门便被康熙心腹武将拦下。眼见鳌拜再无退路,索额图亲自上前将其擒获。至此,权倾半个朝廷的鳌拜终于落网。


       四、一战成名,索额图身价大涨
       鳌拜一党被诛后,康熙重新稳定政局,开始亲政。而出谋划策,立下汗马功劳的索额图,自然一战成名。
       他先后获得国史院大学士和保和殿大学士的顶级官职,一步步攀升至当时人臣的最高点。与此同时,康熙也十分信任索额图,经常与他密议机要。一时间,索额图可谓达到权力和地位的巅峰。
       然而好景不长。渐渐地,康熙发现这个曾经顺从的心腹,如今目中无人,横行霸道,已经隐隐成为自己心头的一个结。


       五、气焰嚣张,索额图丝毫不收敛
       或许是因为一时间权力来得太快,索额图逐渐膨胀的自我意识与傲慢性格开始显露出来。他不仅在私生活中铺张奢靡,更滥用职权纵容家人公器私用。
       比如索额图的两个弟弟,一个整天不上班只知嬉游玩乐,一个清闲散漫不思进取。康熙数次责问索额图,可他都只是虚与委蛇地糊弄过去,并没有严惩弟弟。看在眼里的康熙自然恼火。
       更令康熙不齿的是,索额图在公事场合也不知收敛,常无故辱骂朝中同僚,甚至不放过他们的家人。这等目中无人的作风,终于惹恼了康熙。


       六、渐渐地难以令君信任,索额图被贬黜
       本欲信任的人却凌辱同僚,目无法纪的索额图终于激怒了康熙。22岁那年,康熙亲自在众臣面前严厉训斥了他,并撤掉他的议政大臣职位,将其贬黜。
       一时间人人都在私下议论索额图的失势,认定他已失去康熙的信任。没落的索额图只得换个身份,去辅佐太子学习治国。而此时的太子胤礽,正是康熙寄予厚望的长子。


       七、三十年起起伏伏,难挽已失的信任
       在太子府任职期间,索额图表现尚可。只是太子不争气,屡有失态冒犯圣颜,让康熙对他早已失望。为了维系太子的势力,36岁这一年,康熙仍决定重新启用索额图担任重要职务。
       不久,准噶尔爆发大规模叛乱,康熙派遣索额图前去剿匪。可在决战之际,索额图临阵脱逃,让多数叛乱分子成功逃脱。大怒的康熙再次严惩了他。自此之后7年间,索额图一直无法重新得到重用。
       直到44岁,因为平定了宁夏叛乱之功,索额图终于被官复原职。然而多年风雨,他已无法再变回当年那个谦逊低调、得体稳重的青年翰林。取而代之的,是日渐固执刚愎的老臣作风。


       八、老态尚在,再难转圜的官场人生
       重新担任要职的索额图,很快因作风问题再次招致非议。他依旧目中无人,行事作风乖张,招人怨恨。更令人不齿的是,他还穷凶极恶地辱骂老同僚。
       其中最不能忍受他的,是同样身居高位的同僚高士奇。这位高官原本受过索额图提拔,因此对他极为敬重。哪知索额图不仅无故羞辱他,还辱骂他的家人,令高士奇恨之入骨。
       于是,高士奇决定与明珠等索额图的政敌联手,在太子再次被废的关键时刻,联名向康熙弹劾索额图。再加上索额图参与皇位继承者选拔的丑闻,这次终于让康熙对他失望透顶。


       九、掉入政治漩涡,走向悲剧的人生终点
       本欲姑息的康熙,最终还是对索额图痛下决心。在第二次废黜太子后,索额图被软禁在宗人府中,直到半年后被暗中赐死。当年的头号功臣就此在政治漩涡中夭折,生命戛然而止。
       若干年功勋就此湮灭,走向悲剧终点的索额图,不得不让人唏嘘与反思。正如康熙所说,他“志气过人,自视甚高”,骄傲自大注定他难以在成功后继续保持谦逊低调。这最终成就了他从云端跌入尘埃的戏剧人生。


       十、结语
       细究索额图的官场生涯,我们不难得出一个历史性的教训:在权力纷争的核心中,无论再高,也难保万年。低调、审时度势尤其重要;而骄纵自大,则极易招致杯具。
       这一历史教训,不仅值得每位臣子警醒,也有利于每一位后的善于权力纷争的权力中心人士反思。正确认识这点,方能避免重复前车覆辙的悲剧。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