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看到何赛飞老师为地方戏曲生存状况而发飙的场面,心中颇多感慨,不吐不快,所以就在这里和大家聊一聊。
       “中国传统戏曲”这几个字看上去似乎历史悠久,但实际上,大部分的地方戏都是在1949年以后,人为创造出来的。


       从五十年代开始,各省市文化主管部门都热衷于为本省造一个地方戏。各地纷纷以本地的说唱表演,乃至于山歌小调为基础,借用京剧的表演程式创造出所谓的“传统戏曲”来。像什么锡剧、绍剧、吕剧、黄梅戏都是如此,原来没有这个剧种的,只有一些唱鼓书琴书的,到了五十年代以后,才在政府的扶植下,变成了一个剧种。
       人为制造出来的东西,本身就不太符合艺术发展规律,更不符合艺术市场的要求。所以,这些“传统戏曲”普遍先天不足,没法离开政府的供养,也没法真正地进入艺术市场自我发展。
       何赛飞老师声色俱厉地谴责各地的剧团花了大笔的金钱拍戏,结果拍出来的戏在参加完“梅花奖”、“文华奖”评选之后就被束之高阁,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其实这些戏就是为了评奖而拍的,拍出来也只是为了给评委看的。评奖完毕后,当然就要被束之高阁了,难道能够把这些戏拿出来给普通观众看吗?那能卖得出票吗?


       这就是传统戏曲的尴尬现状,没人看,没有观众喜欢这个,所以戏曲工作者只能拍戏给评委看,给领导看,证明一下我们没有闲着,我们一直在干活,然后让领导多发点钱来养活下面的剧团,仅此而已,岂有他哉?
       传统戏曲就不能争取一下,到艺术市场里去自谋出路吗?应该说已经做不到了。
       以京剧为代表的传统戏曲作为一种艺术载体,可以说已经过时了,落伍了,除了让人怀旧一下,或是尝尝鲜之外,已经没有可能吸引到观众了。而怀旧与尝鲜都是不足以养活任何一个剧团的。
       京剧你再怎么改革还能竞争得过电影电视剧?传统戏曲程式化的东西太多,只适合几十年前的观众欣赏,对于现代青年们可以说毫无吸引力。这也是传统艺术载体共同的尴尬,不要说我们,就说西方的芭蕾舞团、交响乐团其实也都是大部分靠着补贴和赞助活着,能自己养活自己的,数量其实很少的。
       因此,如今传统戏曲的窘态真的不是哪一级领导的责任,实在是这种艺术形式本身没有生命力了,政府反而是在尽力地给戏曲在续命。不过再怎么续命,也续不出五十年前的社会环境,更不可能把现代的观众改造成五十年前的欣赏水平,所以,传统戏曲的尴尬与难堪就在所难免了。


       其实,大部分传统戏曲剧种都是可以任其消亡的,反正它们也是人为制造出来的。现代影音技术这么发达,要把传统戏曲的影像都保存下来那也是易如反掌,实在是没必要强撑着用一个剧团来“薪火相传”。一个剧团连演员队带舞台队、乐队加上后勤行政好几百号人,这么多人为一个没人看的剧种服务,那也实在是太浪费了。
       因此,何赛飞老师真的没必要发飙啊,有些东西退出历史舞台那也是难免的,实在是勉强不得。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