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某地一小学的学生开学后领取新课本回教室。图/新华社

| 陈广江

“超过晚上9:30,写不完的作业也不用做了”……据潇湘晨报报道,日前,广西南宁一所小学推出的教育教学新规,在家长中引发讨论。

按照这份最新举措,学校要求,每晚9:30后学生要停下作业安心休息,即使未能完成作业,第二天也不会受到老师的批评。校方称,这样做的目的是确保孩子们获得充足的休息。

作业“熔断”并非新鲜事物。近年来,山东、安徽、江苏等多地多所学校都尝试实施作业“熔断”机制,但每次总会激起一番讨论。

支持者有之,认为让孩子睡个好觉比什么都重要,作业“熔断”就是实打实的“双减”措施;质疑者亦有之,认为这样做并不能真正让学生告别深夜作业,还可能加剧家长的焦虑;观望者更有之……

保证孩子享有高质量的睡眠是身体健康的基础,也是智力发育不可或缺的前提,但在“熔断”作业之后如何做好“后半篇文章”,同样不容忽视,或者说更加关键,这也是一些家长质疑和观望的原因所在。

事实上,作业“熔断”背后折射出的社会诉求,不仅仅是让孩子按时睡觉、睡个好觉那么简单,更是对现行教育模式深度反思的体现。

作业“熔断”的实质并不是“一刀切”的简单操作,而是倒逼教育工作者思考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让孩子们在学校有限的时间里高效吸收知识,减少无效重复的课后作业。

这就要求,教师队伍要不断精进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做到精准施教,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汲取知识的主战场。

作业“熔断”之后如何避免成绩下滑?这是家长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因此,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至关重要。

要明白,“熔断”不应意味着学习进程的中断,而是转换学习方式的契机。鼓励孩子们学会独立思考,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时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能自律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到乐趣而非仅仅是压力——这应是作业“熔断”的最终目的。

此外,作业设计需要进行科学化改革,摒弃无意义的题海战术,转向更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作业形式。通过多元化、实践性强、富有趣味性的作业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减量提质的目标。

小学生作业“熔断”机制的实施,是一个大胆且充满挑战的教育创新尝试。它揭示了教育改革进程中一个亟待深挖的议题——如何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保障并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化的发展。

现实中,唯有真正做到这一点,才能让“熔断”不止于一时的热议,而是成为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朝着更加科学方向发展的长效动力。

总之,作业“熔断”是一个好的开始,它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对孩子们身心健康的关注和对教育改革的期待。但只有真正做好“后半篇文章”,不断探索和实践更加科学、合理、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才能走出一条既要减负又要增效的教育之路。

撰稿 / 陈广江(职员)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刘军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