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871 年德意志帝国建立到 1913 第二次世界发前的40多中德国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机遇,迅速发展为工业国家。而工业化的过程也是工业企业快速发展的过程。

这段时期,德国在传统领域如采矿业、钢铁业等行业中采用新的技术发明,改进生产流程,激发出这些行业新的生命力,从而带动了新一轮的发展:同时利用建立在电能以及化学等新领域的优势,创立以电气、化学等为代表的新兴行业,发掘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这种两手并用的发展战略使德国迅速实现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并一跃成为主要工业资本主义国家的“先锋国”。

钢铁工业的强劲增长和大钢铁公司的再次腾飞

世界生铁总产量在 1870 年为 1290 万吨英国生产670 万吨,占据总产量的1/2强,美国为 190 万吨,而德国仅为 140 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 12%。受技术新和其他要素的综合影响,到了 1890 年代,德国生铁和钢的价格降到在欧洲同行业中最低,大大增强了德国钢铁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1900年左右,德国钢厂的年平均产量为 75000 吨,而英国同类型企业的产量却只有 4000 吨,实力发生了逆转。而到了 1913年,德国在金属产量和出口量方面分别居世界第二和第一的位置,出口值达 20 亿马克,约占当年德国出口贸易额 101 亿马克的 1/5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这一传统工业部门在德意志帝国时期的迎来了第二个高速发展期。

大型企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这一时期德国钢铁工业的一个显著特点。以生铁产量为例,1878 年鲁尔最大的5家生铁生产企同时也是德国大型的钢铁企业:多特蒙德联合公司、霍尔德尔联合会、菲尼克斯钢铁公司、约翰尼斯冶炼厂和好希望冶炼厂的生铁产量占了全国总产量的 67.2%。另外钢铁行业属于技术和资金密集型行业,规模较大的企业在技术改造通常能走前列。

克房伯公司于 1860 在欧洲大陆首家采用贝赛麦炼铁工艺,仅仅在 5 年之后它又迅速引进了技术成熟不久的西门子一马丁炼钢法。快人一步引进新技术的结果就是在 1913 年克伯的生铁产量居鲁尔地区第一位一一占总产量的 15.7%,第二名和第三名分别是尼克斯的15.1%和好希望的 9.9%

大企业同样在提升钢的生产方面发挥关键性作用,这也体现在它们对技术的革新和产量方面统治地位。1870年代后期,贝赛炼钢法和搅法依旧是各大钢铁的主要炼钢技术,较少采用西门子一马丁炼钢法。适合德国铁矿资源特性的托马斯炼钢法问世后,1879 年9月莱茵钢铁厂和尔德尔联合会就迅速取得了这一技术专利的使用权。

而仅仅过了一年,这一专利就应用在了鲁尔地区的各大钢厂。几年后托马斯法已经在德国规模较大的钢厂中得到普遍应用。正是在这些大型企业率先采用托马斯法,大幅提高了钢的生产效率,从而使德国的钢产量有了质的提升。

德国成为电气工业的先锋与电气公司的辉煌

1866 年,作为工程师的维尔纳·西门子发明强力发电机,并应用于机车上,电能真正进入人类社会生产。埃米尔·拉特和西门子等德国杰出企业家敏锐地意识到了电能应用、电气工业的广阔市场前前景。他们在 1880 年代利用推广电灯等照明系统、电话等通讯系统以及电车等交通工具的良机,带动了电气工业的蓬勃发展同时也奠定了德国在这一第二次工业革命核心领域的领导地位。

电气工业兴起的时期正逢德国经济陷入大萧条的泥淖,因此这一行业是在逆境中发展壮大的,因而也成为在带动德国在1873 至 1890代中期这段时间工业发展的重要“引擎”。组建发电厂、制造并安装电动机和发电机、铺设电力照明系统和建造电车等是德国电气工业企业的主要经营种类。交流电技术能够经济地将机械能、化学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能,同时也能够便捷经济地输送电能,因而掌握这一技术是电气公司发展的关键。

而一批高素质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以及技术改造所需的高额资金是进入这一市场的门槛,这也就导致了德国电气公司往往集电力机械制造和电力供应于一体,且整个行业强烈的产业集中倾向。

这一点在日后德国电气工业的发展历程中得到了印证。1900 年前后,电气工业领城中逐渐形成了七大巨头。他们分别是西门子一哈尔斯克股份公司(1847 年建立1900年左右股本为 5450万马克);电股份公司(原名克司,1873年创立,1900年左右股本达 4200 万马克):林通用电气公司(原名德国爱迪生公司,1883 年创立,1900 年股份资本达6000 万马克);美茵河畔法兰克福电气公司(1886年成立,1900年左右股份资本为1000 万马克)柏林电气工业联盟(1892年成立,1900年左右股份资本为2400 万马克德累斯电气工业股份公司(1894年创立,1900 年左右股份资本为 1000 万马克)。

在电气工业的推动下德国加速电气化。1911 总发电 1000 万千瓦时中在满足基本居民用电后绝大部分被作为工业动力,其中冶金工业占 20%,采矿业占16%机械工业占13%,轨道电车占6%,电气工业占3.5%,铁路2%。1913 年德国已经有17500个地区通了电,同时还将约 25%的电气工业产量对外出口,占据世界市场上同行业出口总额的 46.4%。

化学工业领域德国霸主地位的确立与化工公司的奇迹

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潮流,莫定德国工业力量的还有化工产业,而这也是德国工业化进程中发展最成功的产业之一。

化学工业是从合成染料领域开始发端的。德国合成染料产业起步虽比英国和法国晚,但它如一匹“黑马”,不断赶超,很快处于领先地位并把竞争对手远远甩在后头。1875 年,德国生产的合成料产量占世界总量的 57 %,1883 6%1896 年占72%,1900年占 80%一90%。这些数字还不包括德国在英国、法国等国家设立的子公司生产的染料。

作为化学工业发源地的英国化学资源丰富且在初期加工能力很强,但是到1980年代后情况发生了逆转一一英国沦为德国化学工业的原料和初级产品供应者。据统计,1880年代到 1913 年间,英国年产和甲300万加中近85%出口到德国德国用来自英国的原料,制造合成染料,再出口到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 20 年间,英国年消费染料的 80%依赖德国进口。

在另外的 20%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德国在英国设立的子公司生产的。有鉴于此,美国著名经济史专家兰德斯称合成染料工业是“德意志帝国最伟大的工业成就”

同样是在德意志帝国建立后化学工业进入了发展的高峰期。1870 到1874 年5年里共有 42 家化学工业公司创立,股本额共计4200 万马克。截至到1896 年,共有108 家化学公司,股本总额达 33290 万马克,企业 10385 家,职工115231人。然而,规模较大的几个企业几乎从开始就支配着德国化学工业,以上约整个行业雇工人数的 1/3是企业的。

成立于1863 年的希斯特公司在1880 组为股份公司,当时股本为850万马克,1900 年增加到 1700 万马克,1912 年赫希斯特公司拥有员工 9000 人,其中化学家三百多名:跟赫希斯特公司一样,成立于 1865 年的巴斯夫公司发展非常迅速,员工从1870 年的 520 人上升到 1901 年的6711 人;1880 年,爱克发公司拥有员工100名,股本100 万马克,1912 年相应的数字是3700 人,股本 1400 万马克同样成立于 1863年的拜耶尔公司在1913 年拥有职10600人,销售额1亿克股本3600 万马克,在国外,拥有 5个子公司,44 个销售机构,123 个代理商。

结语

总之,德意志帝国建立至一战前夕,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部门利用新技术取得快速增长的同时,德国通过在新兴的电气和化工行业确立自己的优势地位,成为引领第二次工业革潮流的先锋国,并进一步加强了本国工业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而德国的工业企业尤其是大型工业企业则是这一浪潮的“弄潮儿”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