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山东烟台首次迈入“万亿城市俱乐部”,以10162多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和6.6%的同比增长率,展现了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和旺盛的城市生长力。作为“万亿俱乐部”的新成员,烟台在今年一季度交上了一份让人可喜的答卷,GDP增速6.1%,跑赢全国增速。烟台是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是个不折不扣的老工业城市,这个老工业城市又是如何找到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通道呢?
绿色石化、绿色能源
烟台打造绿色低碳示范城市
山东烟台,一家化工企业在实验室制备产出了环氧丙烷,这意味着,他们未来可以生产出价值更高的产品。
环氧丙烷是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高端石化产品,是支撑聚氨酯新材料、精细化工等产业发展非常重要的基础有机化工原料。但传统氯醇法工艺生产环氧丙烷,一吨环氧丙烷会产生50吨废水,造成高能耗和高污染。
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研究员 叶建初:中国现在环氧丙烷整体宏观需求量,差不多在400万吨当量上面,如果说一吨环氧丙烷产生50吨废水,这是个天文数字。
环氧丙烷绿色生产技术曾经长期被国外公司垄断和封锁,这家企业从2014年开始研发新一代环氧丙烷的绿色生产技术,经过十年不断研发,现在已经实现生产一吨环氧丙烷,产出一吨废水,而这一吨废水经过生化处理之后,还可以在生产中循环利用。
除了生产环氧丙烷,这家企业还在绿色生产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通过新能源利用、装置优化、新工艺研发、资源回收和绿色产品开发等方式,实现了显著的节能减排效果。2023年这家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753.61亿元,同比增长5.92%。
近年来,烟台市大力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推进绿色环保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2024年烟台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做大做强实体经济,通过推动裕龙石化产业园、烟台化工产业园、万华新材料低碳产业园三大千亿级园区的互联互通、共赢发展,打造黄渤海南岸高端低碳石化产业基地,谋篇布局成为世界级绿色石化城。
总台央视记者 张静:绿色石化产业是烟台支柱产业,也是传统产业的代表,烟台在推动绿色石化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山东省烟台市委副书记、市长 郑德雁:我们一个目标就是要打造世界级一流的绿色石化基地;第二,我们培养自己的两大龙头企业:万华化学和裕龙石化。这两家公司是我们的引擎和动力,无论是建设过程、生产工艺,包括它的产品,都是以绿色和创新为主要特色的。
立志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的烟台,除了在石化产业方面不断探索新工艺,实现绿色高效生产,在清洁能源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烟台海阳更是成为全国第一个核能供暖城市。
烟台海阳核电项目,是山东省首个开工建设并建成投运的核电站。其中“暖核一号”是我国首个建成并投运的核能商用供热工程,也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能零碳供热技术,现在已经成为烟台海阳和威海乳山的重要清洁热源。
山东省烟台市委副书记、市长 郑德雁:我们要发展绿色能源,所以我们在烟台建设了四大绿色千万级的基地:核电千万千瓦、海上风电千万千瓦、海上光伏千万千瓦、LNG千万吨级装卸基地。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我们整个城市在能源结构上,完全可以实现以绿色为主。
生物医药、航天航空
烟台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
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核心,通过整合科技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烟台开辟出了一条致胜新赛道。
山东省烟台市委副书记、市长 郑德雁:我们感觉到非常重要的就是搭建好平台、建立好载体、培养好营商环境。我们围绕生物医药的发展,建立了新药创制山东省实验室,搭建了100万平方米的生命岛,建立了国家级的转化服务生产平台,让很多专业人士来,可以用极少的投入,拥我们的公共服务平台,安心发展他自身的成果转化。
目前,烟台生物医药产业已形成涵盖生物药、化学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等研发制造的产业格局,入选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山东省首批“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库。全市现有医药类规上企业146家,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59家,过10亿元企业8家,连续4年产业全业态主营业务收入突破千亿元。在这片沃土上,创新药物的研发正不断 “开花结果”。
其中一家医药企业已经成功研发出国内首个、全球第十三个获准上市销售的ADC药物。公司研发的ADC药物能够快速上市,除了他们技术团队的攻关,还得益于国内药品政策法规的改革以及烟台打造的生物医药产业生态。
在烟台,从无到有,做大做强的除了生物医药产业,还有航空航天产业。
山东省烟台市委副书记、市长 郑德雁:现在烟台是国内唯一的海上商用发射母港。这实际上我们抓住了一次机遇,2019年在我们海上进行了一次试验性发射,取得了成功。我们就以此为契机,整个在烟台海阳市规划了东方航天港,建设了火箭制造、卫星制造、发射保障能力建设、发射船,包括到星座、到卫星这些数据的应用,这样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让更多热衷于建设航空航天建设的企业和人才,在这儿都能够得到很便捷的服务。
北京时间2024年5月29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海上发射团队的组织指挥下,山东附近海域圆满完成一枚商业运载火箭发射任务,顺利将“天启星座”25星至28星共4颗卫星送入850km的近地轨道。商业火箭公司负责人刘百奇告诉记者,选择海上发射,除了经济性好,还因为海上发射可以享受“保姆式”服务。
东方航天港,是目前国内唯一的海上发射母港,建成五年来,已经成功保障了我国4型火箭,11次海上发射任务,累计将61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创造了全国首次海上发射、我国首次民营商业运载火箭海上发射、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海上发射等多个记录,吸引众多商业航天公司落户烟台海阳,刘百奇他们就是第一批落户在这里的商业火箭公司。
同样被烟台航空航天产业吸引而来的还有武汉大学的李德仁院士。2022年4月,李德仁院士工作站落户海阳,准备以这里的火箭发射能力为基础,联合东方航天港打造“东方慧眼”智能星座,计划在2030年之前,发射200-300颗近地轨道卫星,通过卫星组网建成高分对地观测系统,为不同应用场景提供卫星商业服务。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德仁:我们就想利用东方航天港,把产业链做长做全,做火箭、发卫星、通导遥一体化,智能化地用卫星满足社会经济的需求、满足老百姓的需要,创造一个投入产出比到1:10的新质生产力。
栽得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李德仁院士工作站落户之后,很多卫星产业的相关企业也蜂拥而至。目前烟台海阳已经汇集了卫星研制、卫星配套、卫星数据应用等5家卫星产业相关企业。
山东省烟台市委副书记、市长 郑德雁:烟台有独特的海上发射资源,这是绝无仅有的,我们把资源变成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种要素,快速发展提升。
在烟台,大海的馈赠慷慨而丰饶,海洋经济加快发展。全国首个海上经济开发区、全省首个海洋高新区获批建设, 国家级海洋牧场达到20处,数量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刚刚建成不久的国内首个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把一产和三产进行了融合,打造了“蓝色粮仓+蓝色文旅”的新业态。
山东省烟台市委副书记、市长 郑德雁:作为一个万亿级的城市,核心要让这个城市的市民有获得感,要可触可及,我们是围绕着如何提升这个城市的生长力,打造一个未来之城、生态之城、产业之城、文化之城,让它成为绿色低碳示范城市的先行区,也是国际化、现代化城市的样板区,让我们的市民看到这个城市的发展和未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