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杨萨】如何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智能供应链人才,是高校和企业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

3月29日,以“产教同行 共链未来”为主题的智能供应链人才培养创新论坛(河南站)在郑州举行。此次活动以“产教同行 共链未来”为主题,指导单位为全国智能供应链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河南省物流协会,由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京东物流联合主办,融教聚联(河南)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协办。

河南省物流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霞表示,当前,河南省物流业发展跨入了新阶段,智能供应链建设步伐也不断加快,正朝着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化等方向发展,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持续提升。行业的发展需要既懂物流、又懂技术,还能敏锐洞察市场变化的复合型人才,加强智能供应链人才的培养,不仅是为了满足当前行业的需求,更是为了塑造物流行业未来的竞争力,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的物流行业注入新的活力。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院长李纲表示,本次论坛聚焦大语言模型技术在电商物流供应链的应用、教学体系改革、校园实训基地建设等院校关注的热点议题,邀请多位行业专家、企业高管、高校代表共同探讨智能供应链人才培养的创新之路。希望通过本次论坛,增强高校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提高院校物流人才的培养质量。

京东物流科技副总裁范广辉就京东物流与高校的合作历史、服务产教融合等情况做了简要介绍。他表示,双方共建的合作的生态技术基地,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希望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未来加强与更多院校的合作交流,实现专业与产业精准对接,共同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智能供应链人才,为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什么是产教融合?如何校企合作才能更好地助推应用型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全国商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原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马广水表示,产教融合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高校应开放办学,与企业合作构建科研创新服务平台;京东物流教育解决方案专家効文颖认为,应基于企业实践场景,强化校企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等工作;北京物资学院京东学院执行院长孔德超以北京物资学院京东学院为例,详细介绍了以产业学院为载体培养人才的创新方式;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院长邱浩然从数字经济角度出发,分享了在探索产教融合实践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应对方案。

产业发展,人才先行,培养大批量符合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供应链人才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策。京东物流应急业务总经理杨维维表示,应建立校企双导师联合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职业体验/认知、课堂教学、基地实训、产业实践四个环节落地教学+实践两个独立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物流与工业工程系主任王洁方分析了数智化时代对物流管理专业的挑战,提出物流管理专业需要紧跟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培养具备数字化技能和创新能力的物流人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党总支书记安国彦认为,应创新校企合作课程,搭建了前店后场的全场景智能物流与供应链生产性实践基地。河南经贸职业学院管理学院现代物流管理教研室主任李娟提出,高校应加强与头部企业合作,根据产业相关岗位和能力需求,确定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方案。

与会人员在会议期间参观了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郑州财经学院与京东共建的智慧物流实训基地。

见习编辑:李文玉 | 审校:李金雨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