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文化在华夏文明中的地位向来毋庸赘述,从华夏文明诞生开始俗语文化便慢慢浮现出身影,与晦涩难懂的诗歌文化有所不同,俗语往往是作为一种辅助生活的经验出现。

而非为了放松人们的心情才产生,很多时候俗语的存在会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或是家庭,其原因就在于俗语算是集各种人生经验于一体的文化瑰宝。

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真理无论何时都不会过时,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便是神仙转世也绝不可能做到永不犯错,不会出错这根本就是过度理想化的情形。

这也意味着无论才学多么出众的人一生中至少也会犯下几次大错,只不过有些人生来便擅长总结错处,有些人则不懂得通过惨败经历来提炼出正确的生存观。

先人们利用种种失败经历总结出句句名言,这是为了帮助后代们能够尽量少走弯路,有了这些 通俗易懂的经验教训后代们便不会轻易误入歧途。

背后所体现出的传承精神帮助世世代代老百姓渡过难关,但毕竟俗语文化诞生的时代距今早已过去千百年时间,当中的部分观点难免会无法现代社会相融合。

彼时就会出现新旧观念碰撞的局面,年轻人们越发不能理解俗语文化所阐述的迷信理论,老一辈人则认为新生代们不愿吃苦耐劳继续传承老观念。

以至于现如今的俗语文化正在遭受着诸多议论,当然有些话表明的立场的确不符合当代社会发展观,却也可以展现出埋藏在文明深处的古老理念。

比如这句老人长寿克子孙便是经典的俗语,老祖宗们是为告知后人遇到这种情况,子女势必要多加注意。

生死相依 老人长寿

或许有人会问为何要对操劳一生的老者如此苛刻,人活一世唯独生老病死不能因后天努力而改变。

不信命与一些肯定会出现的现象并没有冲突,出身微寒能借着强悍意志力以及出众的学习能力杀出重围。

面对患病与死亡心性再如何坚韧之辈都不可能做到彻底规避,生命的浮现必然伴随着消失,正所谓福祸相依其实生与死的问题亦如此。

古时候许多权势滔天的帝王晚年竟想要成长生不老,即便悬赏多年砸下重金寻医求药也没能逐梦成功。

这说明人已经得到了世间万千珍宝过后,对于生命的敬畏会随着时间流逝越发猛烈,曾经英明神武发誓不信鬼神之说的皇帝们,居然也在暗中向着心中所念臣服妥协。

他们开始意图延长生命,甚至恨不得能够永生永世活在这人间,珍惜活着的时候成为了无数老人的执念。

然而在封建社会鬼神之说一向备受推崇,那时候的百姓更加愿意相信生死相依的说辞,每当看到谁家的老人太过长寿心底必会升起不祥观念。

令人摸不到头脑的是古人还认可着这样一句话,那便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将生活能力直线下降的老人比作价值连城的珍宝,足以见得古时候人们对待老者乃是十二分的尊敬。

怎知到了老人长寿克子孙此话里,老人似乎却变成了似乎不该拖累家族的角色,这种反差感强烈的情况还要从一则故事说起。

《列女传》中的赵娥婚后因惦念家中老父亲的身体,出嫁后仍然会频繁地抽出多余时间回到娘家照料父亲的起居。

尽孝道 护父之心

期间还会与娘家的几位弟弟一同照顾父亲,赵娥的孝顺令邻居们望尘莫及,奈何为人子女的苦心却没能被这位老父亲看透。

赵娥的父亲本就没有一个和善谦逊的性情,相反此人将儿女们的常年付出视作理所当然,就算在父母跟前尽孝道乃是天下子女们的本职,父母起码也要体谅儿女们的不易才是。

赵娥的父亲显然没有将赵娥姐弟的奉献放在心底,赵娥每每从婆家赶回娘家已算是离经叛道之行径了。

回到娘家还要马不蹄蹄地服侍父亲,一般情况下父亲见到此情此景都会无比懊恼自身的不争气,赵娥父亲非但没有这等觉悟反而还四处闹事。

某次赵娥父亲吃酒后并未及时付账,恰好酒楼老板素来嚣张跋扈,赵娥父亲这下算是踢到了铁板。

酒楼老板见赵娥的家庭并无权势盛怒之下血洗了她全家,赵娥得知噩耗后报仇心切,酒楼老板办了恶事后似乎很是惊惧。

结果千防万防还是没能料准居然还是被赵娥抓住了反扑的机会,赵娥报仇成功后主动报了官,此事闹大后来竟传进了皇帝耳中。

帝王念赵娥护父之心便做主将这则故事编写进了《列女传》,而后明朝时期也有过类似的恶性事件。

有个名为江伯儿的男子因看到母亲病重宁愿倾家荡产也要治疗母亲,家中孩儿皆饿着肚子多时,孩子正在长身体这般苛待如何能茁壮成长,于是乎妻子便带着孩子向丈夫乞求。

哪知江伯儿看到妻子怀中儿子的那一刻,竟是露出了欣喜的神色,他毫无犹豫地杀掉儿子只为治好母亲,却没能料到世事无常舍弃儿子的命也没有救回母亲。

这已经不能称之为丢了西瓜捡芝麻,母亲的命就是命难道小小孩童的命便不算命了么,江伯儿的举动无疑是在挑战人性底线。

事情传开后朱元璋勃然大怒觉得此举有位人伦纲常,说得通俗些这与历史中常见的杀子奉母并无区别。

鲜活生命 克子孙

每一条鲜活生命都值得去敬畏,人来到这世间看的是运气,生而为人对待同类至少应该怀揣着同理心。

就拿江伯儿的事情来说儿子与母亲的生命都必须去尊重,江伯儿之所以能做到利落夺去儿子性命,无非是觉得孩子年级尚小还没有与整个家建立起深厚关系。

将母亲与儿子做比较江伯儿还是认为母亲的命先更加重要,可是江伯儿却忘记了他同样是一位父亲,还是本该为妻子遮风挡雨的丈夫。

并不是说江伯儿为了救治母亲便可以无条件地杀害他人,小小孩童的生命财产安全一样有着诸多保护机制。

更何况江伯儿这样做并没有向世人证明,他是个百年难得一遇见的大孝子,相反还会让世人对江伯儿的性情产生剧烈怀疑。

所以这句老人长寿克子孙其实在提醒世人,凡事随缘切记不可用力过猛,否则必定会因此频出丑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