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与其说是一部研究帝王之术的史书,不如说是一部研究人的史书,此书通篇都在教你如何识人,挖掘人性。我们大多数人很容易沉溺在自己思想中,因为眼界的局限,看不清事物的本来面目,也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是说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中层管理者在一个企业当中,是上下层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承上启下”四个字说起来轻松,要做好却需要有很多能力。在职场有一句话说,作为中层千万别替下属谋福利,否则死路一条。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从《资治通鉴》看中层领导
做到中层其实是处于一个很不好协调人际关系的位置,就像是“夹心饼”,处于上级和下属中间,稍有不慎就会里外不讨好。对下属而言,会在意中层是否了解他们的情况和诉求,是否装有“民生”。
而对上级而言,在意的是中层是否能完成自己应尽的职责,另一方面也会注意是否存在照顾关系、拉帮结派、搞小圈子、假公济私等嫌疑。我们来看《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二》中有这样一则故事,讲的是唐中期的政治改革家王叔文与太子的故事:
在唐顺宗李诵还在做太子的时候,王叔文是他的侍读。他因“常言民间疾苦”而得到李诵的赏识和信任。一次,太子与各位侍读谈到宫市的事情,太子表示了自己正想为此事进言的打算,在坐的侍读都纷纷表示赞同,唯独王叔文一言不发。
等到众人都褪去之后,太子单独把王叔文留下来,问他:“刚才众人都在讲话的时候,只有先生一言不发,是有什么用意呢?” 于是王叔文对太子说:
“承蒙您的重视,我如果发现有不妥当的地方,怎么会不跟您说呢?现在您的身份是太子,作为太子应该只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儿,而不要谈论其他的事情。如今陛下还在位,在位的时间也很长了,如果因为此事让陛下疑心太子您收买人心,您会作何解释呢?”
王叔文
太子听完之后大惊失色,哭泣着说:“幸亏先生的一番话点醒了我,要不然我还不明白这个道理。” 从此之后,太子对王叔文更加信任,王叔文也和太子相互依附。此后,王叔文在暗中结交了许多将来可以有用之才。
在这里,太子和身边的人谈论的“宫市之事”是什么呢?
其实历朝历代皇室所用的日常用品,并非全部出自宫廷制造,分还是需要从宫廷外民间市场来采购。到唐代中后期,出现了“宫市制度”,简单来说就是在长安城内有一个特供皇宫用品的市场,商人们将货物集中的拉到这里贩卖,宫内的宦官就到这里采买。
当时还为办这个事的人设置了“长安尉”这个职位,并且制定的详细的规章制度,就像今天的政府采购一样,规定的初衷是为了买卖双方都公平自愿的交易。这本来是件促进商业发展,对宫廷和民间都有益的事情,但事实的实行情况并不理想。
在我们耳熟能详的白居易的《卖炭翁》里就讲述了“宫市制度”之下的交易并不公平的现象。
“黄衣使者白衫儿”中的“黄衣使者”指的是皇宫采买的宦官,“白衫儿”是这些宦官在民间的帮凶爪牙,也就是说实际上宦官才没有跟百姓公平的讨价还价,而是手拿皇家的文件给商户一念,看中的物品就拉走了,给商户的收购价才是当时市价的三四折。
如果商户有意见或反抗,立刻就会遭到“白衫儿”的毒打。
太子关心民间疾苦,听说了民间百姓的难处之后深表同情,他想为百姓做些事情,但是却忽略了自己所处的身份,忽略了对于皇帝来说,他一个中层管了自己不该管的事情,无疑有僭越和拉拢下层发展个人势力的可能,怎么能不让皇帝对他心生嫌隙。
中层不要替下属谋福利
在职场里,不知你是否发现,中层干部和下属之间的关系总是显得忽冷忽热,若即若离。其实并非是中层干部有意针对下属,而是中层有中层的苦衷。
第一,中层如果与下层走得太近,容易让上级误以为中层拉拢下层。
现代的职场里,中层大多都是从基层提拔上来的,在原有的岗位上工作表现优异,就被提升到更上一级,随着职位的变化,工作职能也发生了改变,但是人的思维通常不是立刻就改变的。
很多中层仍然习惯站在员工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体恤”下属的结果可能会把工作搞得更糟糕。这是中层领导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至少得让自己的上级领导满意。
如果遭到上级领导的误解,那么无论你跟自己的下属关系处理得再怎么好,也会因为上级领导的一句话,让你们的关系变得进退维谷,并且,如果中层表现得过于高调,做了本应该上级该做的事,就会被领导视为私下搞小团体,难免会受到上级的打压。
第二,再擅长人际关系的人也不可能做到和每个人都相处融洽,中层因为所处位置的原因,也不能例外,如果中层与某些下属关系非常好,难免就会引起其他与这群人不合的下属的妒忌和不满,会影响整个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因此,为了不影响到整个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聪明的中层领导,刻意地跟自己的下属保持一定的距离,不会为了跟员工之间的关系很近。
第三,为下属考虑太多,也会让自己的地位不安全。
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当你跟自己的下属打得火热时,可能本职工作会有所耽搁,也可能你会需要损害自己的利益来给员工谋福利,这都是顾此失彼。千万不要觉得自己大公无私,这样做的后果是将自己陷入“失道寡助”的境地。为什么呢?
原因之一,中层的处境就是不能只考虑一方,如果因为下属谋福利耗费太多心力,自己的事情反而没有做好,上下两头都焦头烂额,那地位也会不稳固,这样,还不如选择先把自己的本职工作给做好,那么就不得不跟自己的下属保持一定的距离了。
毕竟,有朝一日,中层也很有可能继续晋升,如果不能理解解决好这类问题的话,会很难当好领导的。
原因之二,公司不会无缘无故地多给员工一些福利,除非是员工业绩突出或者为公司做了什么大的贡献。
如果上级都没有明确表示给员工多一些福利,作为中层却为了给员工谋福利向上级请示,这无疑会让上级领导质疑,中层做这件事,受益者却是更下一级的员工,那么中层的举动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呢?
如果要不来这些福利,员工又会对中层失望,最后两边都不好应付。其实,如果上级看到了员工的成绩,不用中层说,他们自然会给员工福利,而不需要中层做这种里外不讨好的事。
做中层也不能无担当
做中层的,除了关注下层的需求,更应该注意自己的位置和身份,不能在下层面前给上层抹黑,不能无担当无作为。《资治通鉴·唐纪十九》中的另一个故事就讲述了这个道理,讲的是唐代大臣骞味道的事,故事是这样的:
朝廷有几个官员被调往外地,他们觉得很冤枉,就来找宰相们诉苦,宰相骞味道对这几位官员说:“这是太后的决定,我们做不了主。”他的同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宰相刘祎之却说:“你们受到牵连,你们所受的处罚都是我们奏请的。”
太后听到了这件事,就在当年四月初一把骞味道贬为青州刺史,而给刘祎之升官为太中大夫。太后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君臣为一体,做大臣的怎么能把做的不好的事都归咎于皇帝,而把好的事情都揽到自己身上。”
作为中层管理者,需要及时地了解并向员工传达组织的最新信息,在传达信息的过程中要坦诚,而不是遮遮掩掩,越是不坦诚,员工就越容易产生误解。
既然在中层领导的位置,理应做一些中层领导该做的事情,考虑问题的时候要站到一定的高度,把自己的思想提高一个层次来思考,不能仅局限于眼前。
全局意识以及统筹能力是影响中层领导工作业绩的重要因素之一。毕竟,做到中层,衡量工作业绩的好坏就不仅仅是个人的成绩了,而是你所带领的整个团队的整体绩效。
管理学有一个小故事,两只小刺猬在冬天相互靠近取暖,它们发现靠太近会相互刺伤,离太远又太冷,在反复摸索中它们终于发现,保持一定的距离能够既取暖又不伤害到对方,而这个距离就是最佳距离。
这个故事对中层与员工的关系也是一个很好的比喻,作为管理者,和下属走太近,会给自己工作带来难解的麻烦,但如果和员工离太远,又不利于团队的共同协作。
毕竟,因为有阶层的分化,上级和下属之间的鸿沟是永远不可能完全消失的,作为中层领导,需要做的就是找到这个关系中间的黄金分割点,协调好上下级的关系,维持部门工作的正常运转,这是非常考验中层的能力和眼界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