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2年四月十八,对于董卓来说,这是很平常的一天。

当时的董卓,已经迁都到长安整一年的时间。尽管关东联军那边,依然在叫嚣,要讨伐董卓。但实际情况是,此时的关东联军内部,已经各自为战,早就开始为了抢地方而相互进攻。

所以,此时的董卓,根本不怕关东联军的攻势。而在关中地区,董卓又拥有强大的控制力。尤其是在长安周围,到处都是董卓的人。这样的局面,绝对可以让董卓高枕无忧了。

而在之前的一段时间里,宫里的汉献帝刘协,刚刚生了一场病。之前刚刚又传来消息,说汉献帝已经痊愈了。于是在这一天,董卓决定,进宫去探望一下小皇帝。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就在董卓刚刚出门,还没正式的时候,马忽然受惊了。在古代的时候,这往往被视作是一个不太好的征兆。所以董卓的小媳妇,就劝说董卓,让董卓今天暂时不要进宫。

然而对于这个劝告,董卓却满不在乎。接下来,他回去又换了一身衣服,很快就再次上车,再次前往皇宫。

可是董卓万万没想到的是,正是他这一次无心的执拗,彻底葬送了他的性命。

就在董卓的车队,刚刚走到宫里的北掖门时,忽然有一群人冲了出来,拿着武器杀向董卓。为首的人,正是董卓的部将李肃。

见到这一幕,董卓瞬间反应过来,知道李肃要图谋不轨。于是董卓下意识高呼:“吕布何在?”

然而让董卓万万没想到的是,曾经被他视作最强保镖的吕布,此时却不慌不忙,拿出了一道诏书,然后高喊:“我这里有诏书,是皇帝让我诛杀董卓!”

直到这个时候,董卓才意识到,自己的好大儿已经背叛了自己。但还没等他开始做什么,吕布已经带人冲了上来,直接杀了董卓。

在董卓被杀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懵了,很多人还没搞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在那一瞬间,董卓府上的主簿田景,以及他的一个仆人,还第一时间冲了上来。但是吕布手起刀落,直接把他俩也砍了,这才彻底镇住了所有人。

再之后,吕布背后的王允,第一时间将早已准备好的诏书,派信史送往各个衙门。王允告诉大家,除了董卓一家人之外,其他人就算直接跟着董卓做了坏事,一样也可以被赦免。

靠着这些诏书,局面被迅速稳住。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知道董卓的死讯。

而最终,当大家都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士兵们开始山呼万岁,百姓们直接在路上跳舞。大家开始集体狂欢,庆祝这个大魔王终于死了。

与此同时,大家为了泄愤,还将董卓的尸体,做成了一个大蜡烛。这个大蜡烛,燃烧了整整一夜才熄灭,后世就此出现了‘点天灯’这个刑罚。而在灯火熄灭之后,依然有很多人觉得不解气。尤其是很多袁绍家族的门生故旧,他们更是集合起来,直接将董卓挫骨扬灰了!

而对于董卓留下来的那些亲人,大家也没放过。最终,汉末三杰之一的皇甫嵩,亲自带兵攻破了董卓的老巢郿坞。董卓全家上下,全部被当场处死。有的被刀剑乱刃分尸,有的被乱箭射死。还有董卓的老母亲,当时已经年逾九十,依然被大家当街斩首!

这就是汉末大魔王董卓,最后的结局。

提到‘吕布刺杀董卓’事件,绝大多数人都不陌生。因为在《三国演义》里面,这段故事实在是太有名了。以至于后来大家都知道,王允巧施美人计,离间董卓和吕布,最终让吕布刺杀了董卓。

不过对于这个故事,我们必须得先辟一下谣。

在真实的历史上,其实并没有貂蝉这个人。所谓的美人计,其实都是后来罗贯中杜撰的。至于说王允到底是怎么拉拢的吕布,让吕布反水,这事在史书上其实没有任何记载。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刺董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整个事件从头到尾,到底都发生了什么?历史上的真实情况,和演义小说里到底有多大区别呢?

这段历史,我们其实可以从董卓迁都长安说起。

公元189年九月,就在董卓刚刚进入京城几天之后,董卓就废除了汉少帝刘辩,改立汉献帝刘协做皇帝。这个举动,激起了很多东汉地方官员的愤怒。所以很快,以袁绍为首的一群人,就开始起兵反抗董卓。

而在袁绍等人起兵之后,面对关东联军的浩大声势,董卓也开始惧怕起来。而且,董卓很清楚,自己自从进入洛阳开始,所作所为都很残暴。所以,继续坚守洛阳,很容易会激起民变,并不利于防守。

所以,到了公元190年二月,董卓正式提出,迁都长安的计划。

在董卓看来,关中地区易守难攻,更容易防守。只要自己能坚守一段时间,本就只是一个联盟的关东联军,一定会陷入内斗,到时候自己就躺赢了。

而对于董卓的这个计划,虽然也有很多大臣反对,但奈何当时董卓大权在握,所以还是强行通过了这个方案。董卓二月份有了这个想法,二月十七朝廷就开始搬家。等到三月初五的时候,汉献帝就已经抵达了长安,正式搬进了长安的未央宫。

这个迁都速度,古往今来,也真的是相当罕见了。

不过,和汉献帝搬家的迅速相比,下面的那些老百姓搬家,那可就太困难了。汉献帝之所以能那么快搬家,是因为他搬家的时候,什么都没带。所有国库里的财物,国家图书馆的典籍,各个政府部门的资料和物资……所有的这一切,朝廷都没带走。

再加上皇帝搬家,可以用各种车马,这样搬家的速度,当然很快。

可是换做那些老百姓,他们要是搬家的话,那就太难了。

而为了让老百姓尽快搬家,董卓则是下令,将整个洛阳以及周围所有的房屋,一律全部焚毁!所有百姓,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立刻开始搬家!董卓想要在最短时间内,清空整个洛阳地区,争取不给联军留下一砖一瓦。

就这样,一场浩劫开始了。

因为迁都太过仓促,再加上董卓麾下的士兵,借机大肆劫掠。无数的洛阳百姓,死在了前往关中的路上。整个洛阳周围,上千年积累下来的各种文明痕迹,全都被付之一炬。包括那些被埋到地里的坟墓,都被董卓带头挖了一遍。

正是靠着这种手段,在短短一年时间里,董卓毁了整个洛阳。但同时,也确实将东汉的首都,从洛阳迁到了长安。

另外,在这一年里,关东联军的进攻,也一直没停过。尽管大多数的诸侯联军,都没啥战斗力。但是以孙坚为首的一支军队,却一路大胜,并且成功杀进了洛阳地区。

面对孙坚的突进,董卓也不禁有些惧怕。于是在鏖战了一年之后,公元191年,董卓开始向关中地区龟缩。在他的安排下,他的几个重要部下,牛辅、李傕、郭汜、张济、董越等人飞,分别带兵驻守在关中各地,并且占据了几个地理要塞,阻挡联军继续西进。

就这样,公元191年四月,也就是在董卓被刺杀一年之前,董卓正式带兵,进入长安。

以上这些,都是《三国演义》里面的主线剧情,大家也都比较熟悉。但是接下来,从董卓进入长安开始,后面的很多事情,大家就不太熟了。

一是因为在《三国演义》里面,这段主要的故事,就是王允施展美人计,但这个故事是编出来的。二是因为除了董卓之外,《三国演义》还需要写另一条主线,也就是联军那边的事情。

这就导致大家对于董卓迁都之后,长安这边的具体情况,大多不太熟悉。

而长安这边接下来的历史,其实是这样的。

在董卓进入长安的那一天,董卓做了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让所有长安城内的文武百官,在自己进入长安的那一刻,全部跪迎自己!而在这些人当中,就有董卓曾经的老上司,皇甫嵩。

曾经的董卓,在皇甫嵩面前,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但是如今,皇甫嵩和其他士族官员,却只能跪着迎接自己。

那一刻,董卓觉得自己无比的荣耀。整个长安,整个大汉王朝,此时似乎都已经臣服在他的脚下。

在经过了这样一场特殊的入城仪式之后,董卓正式确立了自己对长安的控制权。而接下来,东汉所有的要害职能部门,全部转入董卓的太师府汇报工作。东汉的权力中心,正式从皇宫转移到太师府。

另外,好不容易抽出一点时间的董卓,此时终于有时间安排一下自己的家人了。在董卓的安排下,他的弟弟董旻被封为左将军,他的侄子董璜被任命为侍中。其他的董家族人,也各有任命,各自被塞到了重要岗位上。

不过,这里我们得多说一句:此时的董卓,虽然看似权势滔天,但此时却有一个致命的缺憾,那就是他没有儿子!

从史书记载来看,董卓早年曾经有一个儿子,但此时已经去世了。而董卓的这个儿子去世之前,应该是留下了一子一女,但此时年龄应该都很小,还都只是孩子。

而除了儿子之外,董卓还有一个女儿,嫁给了他的部将牛辅。

另外,董卓他爹当年一共有三个儿子,这其中董卓排老二。然后老大死的早,有没有留下后人,史书上没记载。老三就是董卓的弟弟,董旻。在董卓入京之后,他被任命为左将军。

此外,董卓还有一个侄子,就是那个董璜。可能是那个大哥所生,也有可能是董旻所生,这一点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而在董卓入京之后,他则是担任侍中。

经过这番简单的盘点之后,我们就能看出来,此时董卓虽然看似权势很大,但他能信得过的亲属,人数却极少!也就是一个弟弟、一个侄子,最多再加上一个女婿。至于其他的董家人,要么年龄太大,比如董卓他妈,当时已经九十岁了。要么年龄太小,比如董卓的孙子孙女。

这一点,在接下来的历史当中,至关重要!

如果董卓出身于一个大家族,尤其是像那种‘四世三公’的大家族。接下来,董卓完全可以从自己家族当中,轻易找出几十甚至上百个人,全都塞到东汉的各个要害位置。那样的话,董卓对于东汉的控制力度,将会强的可怕。就算是吕布,后面也很难刺杀他。

但问题是,出身寒门的董卓,他上哪儿去找上百个信得过的族人呢?

没有足够多的本家族人,只能任用那些部将和士族官员掌权,这其实才是董卓后来被刺杀的根本原因。

而与此同时,董卓又下令,在自己的封地郿县,修建了一座巨大的坞堡。董卓是典型的边境出身,在他的印象当中,坞堡就是最强大的战争利器。这些坞堡,往往城墙非常高大,易守难攻,有点像欧洲古代的城堡。

而为了保护自身安全,董卓就修建了这样一座坞堡,然后把大量的粮食和钱财,都藏到了这座坞堡当中,作为自己的老巢。

据史书记载,为了修建这座‘郿坞’,董卓当时征调了整整二十万民夫!同时,董卓还搜集了海量的金银珠宝。据说后来董卓败亡之后,大家清点郿坞内的财物。光是金子就有两三万斤,白银八九万斤!而郿坞内收藏的粮食,更是可以吃整整三十年!

对于董卓的这种思维,后世很多人认为,此时的董卓,依然没有摆脱地方军阀的思维。作为一个军阀,想要能够控制军队,手里首先得有钱有粮。所以如果董卓只是一个普通军阀,他修建郿坞,收藏金银和粮食,其实一点都没毛病。

可是董卓却偏偏忘了,此时的他,已经不再是那个凉州边军的将军,而是手握一国大权的太师。

到了这个层次之后,钱财的意义,其实已经不大了。更重要的,其实是人心和权力。

可是此时的董卓,思维却依然没有转过来,他还在用之前的军阀思维来做事。所以接下来,董卓就必须面对一个巨大的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国家财政赤字’。

财政问题,本身其实并不难理解。要知道,在东汉末年的时候,东汉的国家财政情况,本来就不太乐观。要不然的话,汉桓帝和汉灵帝,也不至于卖官鬻爵。

可是到了董卓这里之后,因为董卓不懂财政,导致东汉的财政情况,开始变得更加恶劣了。朝廷有那么多官员需要发俸禄,下面还有那么多士兵要吃饭,这些事情,每天都需要花费海量的经费。

同时,因为董卓修建郿坞,大肆掠夺各种珍宝。这就让东汉的财政问题,逐渐开始走向崩溃了!

而面对这种局面,当时也不知道是哪个大聪明,给董卓出了个好主意,让他在钱币上面做手脚,以此来解决问题。

就这样,历史上臭名昭著的‘董卓五铢’,也叫‘无文钱’,正式出现了。

简单来说,董卓当时把市面上流通的五铢钱,全都没收回来,然后再重新铸成新钱。两枚从市场上收回来的五铢钱,经过重新铸造之后,可以变成六七枚新钱。而董卓同时又规定,一枚新钱的价值,和原本一枚五铢钱等同。

这样一来,董卓就通过铸币这一招,合法掠夺了市面上一多半的财富!

当然,下面的那些百姓,大家也不傻。谁都看得出来,董卓新铸造的这些新钱,质量远不如老钱。工艺更是差的惨不忍睹,甚至连铸造的文字都看不清,所以大家才称其为‘无文钱’。在后世的钱币收藏界,这种钱也被称作历史上‘最劣质轻贱之小钱’。

这样的钱,价值怎么可能和原来的老钱相同呢?

所以很快,市面上的董卓新钱,就开始迅速贬值。那些新铸成的小钱,开始回归其应有的价值。而钱不值钱之后,其他物资的价格,就开始越来越高。所以紧随而来的,就是一场超级大通胀!市面上所有物资,一时之间物价全都在飞速上涨!

另外,为了更快的敛财,董卓还把当年秦始皇铸造的‘十二铜人’,也拿来融化铸成新钱。

虽然对于这件事,后世存在很大争议。但至少在正史上,确实是这么记载的。

这次货币改革,虽然暂时解决了董卓眼前的财政问题,但却从根本上,动摇了董卓的统治基础。所以后世很多历史学家会开玩笑说,给董卓出这个主意的人,肯定是个卧底。

因为这种货币上动手脚的低劣手段,骗得过普通百姓,却骗不过那些有文化的士族。但凡有点文化的士族,都能一眼看出来,董卓的手段有多卑鄙。

实际上,和很多人想的不同。历史上真实的董卓,他刚刚入主京城的时候,其实并不是所有人都反对他。真实情况是,在董卓迁都之前,很多东汉高层士族,其实是拥护董卓的。只有以袁绍等人为首的少量地方官,愿意起兵反董。

至于说那些士族,为啥要拥护董卓,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董卓入京的时候,听从了麾下谋士的建议,将当年‘党锢之祸’当中被波及的士族,全部平反了。

因为《三国演义》是从黄巾起义开始的,所以很多人对于东汉的党锢之祸,并不是太熟悉。简单来说,当年汉桓帝和汉灵帝在位时期,为了稳固皇权,曾经将大量反对他们的士族官员,全部判处流放或者终身监禁。就连他们的家人,也全部受到了波及。

这个剧情,其实是东汉末年混战的前置剧情。

而董卓入京之后,就听了自己谋士的建议,将所有党锢之祸波及到的士族,全部平反。而且那些重要的士族领袖后人,董卓更是第一时间进行征召,授予了他们很高的官职!

所以,在董卓刚刚掌权的时候,很多士族其实并不反对他,甚至非常支持他。就比如说那位著名的文学家蔡邕,蔡文姬她爹,他就特别支持董卓。

而接下来,尽管董卓入京之后,做了一系列残暴的事情。但这些事情,依然没有让董卓彻底失去这些士族的支持。因为板子只有打在自己身上,大家才会觉得疼!

可是等到董卓重新铸钱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

因为掠夺财富这一板子,切切实实打在了很多士族的身上,直接掠夺了他们家族的财富!所以这一招,直接从根本上,动摇了董卓的群众基础。

更要命的是,为了更快敛财,董卓接下来的行为,近乎丧心病狂!除了销毁秦始皇留下的铜人之外,他还大肆对那些关中大族开刀。很多关中大族的人,全都被董卓以叛乱的名义处死,然后没收全部家产!

就这样,董卓彻底失去了人心。

此时的董卓,虽然看似依旧权势滔天,手握重兵。但他的权力基础,却已经逐渐被切断。到了这里,董卓的败亡,其实就已经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而接下来的‘倒董风波’,则是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叫做‘张温之死’。

在东汉末年的历史上,张温其实曾经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他不但曾经在东汉高层,位列三公。而且还曾经在黄巾起义之后,带兵阻击凉州之乱,属于是文武双全的人物。

而且,之前张温阻击凉州叛军的时候,他有两个重要下属。一个是孙坚,另一个就是董卓。在那段时间里,孙坚还曾经明确劝过张温,让张温直接杀了董卓。

不过,因为张温的剧情,在《三国演义》里面,基本没怎么提过,而且也不是三国这条线的主线剧情。所以后世的很多人,对于这个名字,基本就没听过。

但这并不妨碍,历史上真实的张温,在当时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

结果,某天因为太史令看天气的时候,说最近天象不太好,可能会有大臣被杀。这让董卓觉得,这个预言可能会落在自己身上。所以董卓就决定,找一个替罪羊,来替自己死。

然后,在朝堂上看了一圈之后,董卓忽然想起来,当年张温做自己上司的时候,曾经和自己不和!于是接下来,董卓一声令下,直接给他扣了一顶和袁术有勾结的帽子。这个位高权重的大臣,就被董卓派人活活在街上拷打致死!

张温的死,无疑再次让所有士族官员,都感到胆寒。而且,张温的死,和之前袁家的死不一样。之前董卓屠杀袁绍家族满门,还可以归结于袁绍和袁术反董。用造反的理由杀袁家,在法理上来说,确实说得过去。

可是张温的情况,那就不一样了!仅凭董卓的怀疑,就能直接决定一个‘三公级’官员的生死。而且还是不经审判,直接当街拷打致死。那么如果是其他官员,是不是董卓随便说一句话,就能立刻决定一个人的死亡呢?

别说董卓只是一个权臣,就算他是皇帝,如此残暴,那也是要被大家推翻的。

从史书上的种种记载来看,在张温被杀之前,很多士族大臣,就已经开始秘密筹划‘倒董’的事情了。但是张温的死,则是让整个士族官员集团,难得团结了起来。所以接下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到这个行动当中。

于是再之后,就进入到了第二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叫做‘伍孚刺董’。

简单来说,当时有刺杀董卓念头的人,其实并不止一个。因为大家都开始发现,董卓的权力基础,其实并不牢固。只要董卓本人被杀,整个董卓集团,就会瞬间分崩离析!

所以,对付董卓,刺杀远比起兵讨伐、政变诛杀之类的手段,更加简单有效。

就这样,以何颙、郑泰、种辑、荀攸几人为首的刺杀小团体,闪亮登场。

在这个组合里面,后世比较熟悉的,可能就是荀攸。这个荀攸,就是后来在曹老板麾下工作的那个荀攸。而另外几个人,大家可能就都没听说过。而且这几个人,后来在历史上确实也没啥太大的成就。

但在这个时间点,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董卓麾下的‘官员’。

不是东汉朝廷的官员,而是董卓麾下的官员。

按照东汉的相关管理制度,三公级以上的官员,可以拥有开府的权力。也就是自己找一堆人,帮自己干活。而董卓巅峰时期的职位是太师,地位还在三公之上,自然也有这样的权力。

而这几个人,就基本都是董卓太师府内,或者行政权力之下的负责官员。他们平时直接对接的上司,就是董卓本人。

这几个人,其实就是典型的‘党锢解禁士族’。他们的家人或者朋友,也可能是他们自身,当年都曾经经历过党锢事件。而董卓掌权之后,则是恢复了他们的名誉,并且征召他们做官。

所以最开始的时候,他们其实是认可董卓的。

但后来,随着董卓倒行逆施,他们见到董卓如此残暴,就开始逐渐讨厌董卓,甚至是憎恨董卓。于是到这个时候,这几个人就聚到了一起,决定找机会刺杀董卓!

而他们最终找到直接负责刺杀的人,名叫伍孚。

这个伍孚,出身比较一般,当年被何进征召,然后才得以入仕做官。而且后来,何进还挺重用他,逐渐将他提拔为越骑校尉。

而董卓入京之后,因为何进已死,而董卓在名义上,是打着替何进报仇的名义入京。所以再之后,伍孚也就暂时臣服于董卓。

但到了这个时候,伍孚见到董卓的残暴行径,也认为自己为了正义,直接干掉董卓。所以最后,这个刺杀小组,就正式成型了。

因为前面那几个官员,都是董卓身边的官员,他们知道董卓的习惯和规律。所以最后,他们就找到了一个合适的机会,让伍孚去汇报工作。但在汇报工作的时候,伍孚身上,则是藏了一把佩刀。

等到汇报工作结束,董卓像以往一样,送伍孚出门的时候。伍孚趁着董卓离自己最近的时候,忽然抽出刀,直接刺向了董卓!

但遗憾的是,伍孚这一刺,被董卓给躲开了。也有史书说,当时董卓身上穿了软甲之类的东西,所以没有被伍孚伤到。

而这一刺失败之后,伍孚就再也没有机会了。此后,周围的侍卫马上赶了过来,就地将伍孚抓住。最终,董卓下令,直接将伍孚全家灭族!

就这样,伍孚刺杀董卓,最后以失败告终了。而伍孚失败之后,参与此事的荀攸等人,也纷纷暴露。有人被捕入狱,也有人侥幸逃走。

不过,伍孚的死,并没有让大家放弃刺杀的念头。他的牺牲,反倒是让大家看到了很多漏洞。这就为接下来吕布刺杀董卓,奠定了基础。

于是再之后,历史就进入了第三阶段,吕布刺董事件。

吕布和董卓的故事,大家都比较熟悉了。但是对于正史和演义的区别,大家可能不太容易区分。而历史上吕布和董卓真实的关系,其实是这样的。

吕布投靠董卓之后,因为武力过人,所以被董卓当成了自己的侍卫统领。

不过,因为吕布投靠董卓的时间比较晚,董卓麾下其他的将领,和吕布的关系就比较一般。比如董卓的部将胡轸,就和吕布关系特别差。

而吕布做了董卓的侍卫统领之后,日子依然过得不太顺心。据史书记载,董卓曾经多次在酒后大骂吕布,还曾经将手里的小戟,掷向吕布,差点就直接杀了他。另外,吕布确实曾经和董卓的婢女有染。

这些经历,确实是和《三国演义》里面的剧情,高度相似。所以罗贯中写小说的时候,也不完全是瞎编,大部分其实都是符合史实的。

但同时,在正史上,确实没有貂蝉这个人。史书上也没记载,和吕布私通的那个婢女就叫貂蝉,更没记载说这个婢女是王允送的。

这样的生活,吕布显然很不痛快。一个拥有超高武力值的猛将,天天被自己的上司痛骂,有时还有生命危险……这样的日子,吕布自然会对董卓心生不满。

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接下来,以王允为首的一些大臣,开始接触吕布。

不过,这里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当时王允这边,和王允一起图谋刺杀董卓的人,其实很多。光是史书上有明确记载的,就有士孙瑞、黄琬、杨瓒等人。

和之前那几个刺杀董卓的人不一样,这几个人,可都是重量级的士族大佬。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三公九卿级别的官员!

另外,也有一种说法是:之前荀攸等人刺杀董卓,背后也是王允等人在指使。只不过事情失败之后,王允这帮人,把荀攸这几个人推出来做了挡箭牌。

反正不管怎么说,最终,王允等人经过紧密的筹划之后,最终联系到了吕布这边。对于王允他们这帮人,到底是怎么说服吕布,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而《三国演义》里面的相关剧情,基本上就都是罗贯中自己编的。

但最后,吕布确实答应了。

非但如此,除了吕布之外,董卓麾下的另一个部下李肃,也被王允等人说服,开始参与到了这场刺杀行动当中。

对于这个李肃,我们必须多说一句。在《三国演义》当中,李肃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人。他之前不但牵着赤兔马,说服吕布归降董卓。而且接下来,还在凤仪亭事件和刺董事件当中,都有很多戏份。

但在正史上,史书上对他基本没啥记载。很多和他有关的剧情,除了参与刺董之外,都是罗贯中编出来的。我们只知道,李肃是吕布的老乡,俩人关系不错。而在刺杀董卓的那天,李肃正好也在董卓身边做侍卫。

就这样,随着所有关键人物,全都被搞定。一个精密的刺杀计划,也逐渐成型。历史上的吕布刺董事件,就算是正式开始了。

公元192年四月十八,董卓要去入宫见小皇帝。而进了皇宫之后,空间比较小,同时周围的护卫,也都被王允等人策反,换成了李肃等人。

于是,当董卓刚刚进入皇宫,来到宫内的北掖门的时候,李肃首先带人暴起,杀向董卓。但因为董卓身上穿了护甲,所以并没有成功。

然而就在董卓刚刚庆幸逃过一劫的时候,身旁的吕布,却突然反水,带领众人当场斩杀了董卓。

就这样,一代枭雄董卓,终于被吕布给杀了。

这就是吕布刺杀董卓的整个过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