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眉 | 立方大家谈专栏作者

4月2日,FT中文网推送了一篇文章——《全球化正在重塑中国》。文章提示,中国已经明白全球化依然在按照现实主义路径运行,要继续循着现有全球化路径获得先进生产要素会越发艰难,而应放弃幻想、自我创新。这一提示前半句是对的,“要继续循着现有全球化路径获得先进生产要素会越发艰难”,后半句,“放弃幻想,自我创新”这一说法就值得斟酌了。

2017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八十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生产能力达到一万二千亿斤。城镇化率年均提高一点二个百分点,八千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效显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南海岛礁建设积极推进。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

也正在这一年的年底,十九大之后,“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说法正式被提出。之后,在2019年以及2020年,这一说法被密集提及。

然而,对于市场人士来说,这些年对于“大变局”,更多持“观望”之心行过往之事。

2024年3月31日下午,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2024产业大变局”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温铁军以及福卡智库首席经济学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原)副会长王德培两位长者的主题发言,可以说是对“大变局”时代性命题的一次直接且十分之有洞见的阐述。

无疑,二位对于“要继续循着现有全球化路径获得先进生产要素会越发艰难”,分别用他们自己的话语确认了这一点。然而,关于“放弃幻想”,从他们的阐述中,可以看见,中国的全球化路径中,“幻想”这个词从头到尾其实不存在。

“全球化”这个词是最近几十年以来非常流行的词汇,引起很多人基于不同立场的持久争论。全球化(globalization)指全球的联系不断增强,国与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深度融合、渗透和依存,全球意识逐渐成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

环顾当今的世界,全球融合的态势非常明显,国与国之间不可能再相互割裂,而是互融互通,在互联网的语境之下,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全球化已经不仅是一个理念问题、观念问题,而是活生生的现实问题。任何人、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回避全球化。

2019年9月18日,澎湃号“中国一带一路网”推送了来源于《党史研究》的一篇文章《观察丨新中国全球化战略70年:从独立自主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研究员王丹莉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曙光。

文章表明,晚清以来,中国的全球化进程极为复杂曲折。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加入了世界经济政治的全球化进程。这是一个被强加的全球化进程,其实质是资本主义列强和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瓜分、剥夺和侵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经济由封闭的经济体系开始转向开放和半开放的经济体系,被迫参与国际贸易,在不平等的国际贸易条件和金融秩序下被动参与了全球化。这一阶段可以叫做“被动的全球化”,可以被视为中国参与全球化的史前时期。在这个阶段,中国作为一个“弱国”,作为一个被列强欺凌和瓜分的国家,我们是“被全球化”了,通过被迫开放港埠、商埠,通过西方在中国划分他们各自的势力范围,中国的经济由封闭经济开始慢慢变成半开放的体系,我们被迫接受了所谓国际规则,接受了一系列不平等的国际条约,在一种不平等的国际贸易和金融秩序下被动参与了全球化。

对于新中国的全球化,作者划分了三个阶段——1、初期:独立自主与避免全球化陷阱(1949——1979);2、发展期:主动参与的全球化战略(1979——2001);3、升华期:积极引领的全球化战略(2002至今)。

为什么说“放弃幻想,自主创新”这个说法值得斟酌?关键在于,中国的“全球化”从来就不沾“幻想”二字。

王丹莉与王曙光的梳理表明——

新中国全球化初期的背景是我国遭遇封锁禁运。为弥补“封锁禁运清单”上的物资进口受阻而造成的损失,新中国不得不付出极大的努力加快工业进口替代品的生产和研制,加快对本国资源的开发,尤其是战略性能源和矿产的测绘工作、地质勘探和开发利用,从而在新中国成立的二十多年左右的时间内,迅速增强了中国在“封锁禁运清单”所列示的领域的生产能力和供给能力。1949——1979这一时期的中国全球化战略是在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封锁禁运条件下的特殊的全球化,一方面尽量争取与西方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但更重要的是立足国内,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建立完整独立的工业体系,开拓国内市场,从而避免全球化陷阱;

新中国全球化发展期的背景是改革开放。这个时期大概从1979年到2001年。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开放,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格局。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对外贸易突飞猛进的时期。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国,我们的进出口总量在全球占第一。从商品贸易这个角度来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开放的国家(从参与国际贸易的深度而言),中国的商品遍及全世界。但,即使在这一时期,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是不存在“幻想”的。这个过程同时也是中国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经济实力的角力过程,是与以西方价值和利益为核心制定的国际贸易规则博弈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非常艰苦的。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出于长远战略的考虑做了一定的让步,“三来一补”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方法,背后隐藏的是曾经的“血与泪”;

新中国全球化升华期的背景是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在入世后的十余年间,中国逐步放开了对外贸易经营权,分期分批取消进口配额管理,大幅度降低进口关税,不断扩大各个领域的开放力度。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程也在推进当中,相当一部分境外机构投资者获准进入国内证券市场,中国利用外资的形式以及外商投资的领域都日趋多元化。中国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外商投资规模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一个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

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后,林则徐被贬新疆,他不耿耿于怀个人的荣辱兴衰,而是一如既往地关心国事。他在广东禁烟时,为了解外国的情况,组织了一个班子搜集外国的报纸和书籍,主持汇编成《四洲志》一书。《四洲志》记述了世界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的地理和历史,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世界地理志书。此书影响巨大,开风气之先,此后中国人撰写的研究外国史地、探索中国海洋的著作逐步增多,这些著作汇成了引导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时代思潮,林则徐也因之被后人誉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那时,先进的中国人把眼光瞄向了海洋,对准了世界。在林则徐的身边,有一批与他同声相应的朋友,其中包括魏源与龚自珍。自那起,中国人凝视世界的双眼,再也不会闭上,在经历了无数风浪后,这双眼睛更加深邃。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载入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文件,并进而成为新时期中国与世界如何相处的重要指导思想。2017年2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写入联合国决议,成为中国思考人类未来的“中国方略”。

近年来,习近平主席在国际国内重要场合百余次谈及“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与国际社会就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实践加强沟通,推动双边、地区、全球等多层次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应该说,这些理念正在越来越多地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表明中央对于未来一个长时期的全球化战略的指导原则和战略目标有着清醒的构想,对世界发展的未来潮流有着深刻的认识。

可以说,新中国全球化,从来没有过“幻想”,从来不曾停止过“自主创新”,更加不曾置身于“全球之外”。不过,确实已来到了“大变局”之新时期,确实需要“重塑”。

在“2024产业大变局”论坛上,温铁军说,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的战略包括国际大循环,而未来国际大循环的新方向,将会是全球南方。王德培认为,影响未来世界产业大变局有三个维度:美国、中国和科技文明。温铁军的团队已经跑了几十个国家,重点是全球南方。王德培正带领由其担任法人的福卡智库深入到金融领域的前沿前线,探寻“中国式金融”的解决方案。

“全球南方”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集合体。近年来,“全球南方”概念持续升温,成为国际舆论场域炙手可热的高频话题。2024年3月26日至29日在海南博鳌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上,“全球南方”话题再次受到关注。透过博鳌亚洲论坛与会嘉宾的观点和声音,或可透视“全球南方”崛起给世界格局带来的三层变化——第一:“全球南方”崛起正深刻改写世界经济版图;第二:“全球南方”崛起为世界多极化提供有力支撑;第三:“全球南方”崛起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责编:陈玉尧 | 审校:李金雨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