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是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也是梁山上少数几位能当得起“好汉”二字的人物之一,其品行比林冲、李逵之流强得太多,是真正的英雄好汉。而梁山人物的结局大家都知道,品行比较烂的好汉最后结局都不太好,只有像武松、鲁智深、朱仝等真正的好汉最后才会落得一个善终的结局。


       在《水浒传》中,武松是梁山的第十四头领,为十大步军头领之一,上应天伤星。很多人认为武松在鸳鸯楼的行为太过凶残,其实这一点从他的星宿名称就能知道,应此星宿之人必然拥有铁血手腕,要不然也不会起名叫天伤星了。当初宋江要向朝廷招安,武松是坚决反对的,甚至面对朝廷派来宣读招安圣旨的官员,武松依然坚持不跪,表现出了极高的英雄气概。
       无论是当初在梁山还是后来投靠朝廷,武松都立下了汗马功劳,是梁山战力最高的几员大将之一。可惜后来在征讨方腊的过程中,武松因一时大意为包道乙的飞刀所伤,最后痛失一臂不得不提前退出战斗。征讨方腊胜利后,武松拒绝跟宋江一道班师回汴梁接受封赏,而是选择在杭州六和寺出家为僧。朝廷感念武松功绩,将其封为清忠祖师,赐钱十万贯。武松一直活到八十岁的高寿才圆寂,是梁山好汉中少数几位得到善终的人物之一。


       我们都知道,施耐庵撰写的《水浒传》其实取材于宋朝发生的真实事件,是根据《大宋宣和遗事》和《宋江三十六人赞》为蓝本改编而成。在这两本书中,武松都是宋江的三十六名部下之一,但是武松的原型却有很大争议,有学者认为武松的形象取材于元末张士诚的部将卞元亨,因为卞元亨也打过虎。但是也有人认为,武松的形象与上述出处并没有关系,而是取材于真实的宋代杭州义士武松的事迹。
       根据记载,1894年的时候,杭州修缮涌金门,工人们在拆除城墙时发现了一座古墓,棺木上题有“武松之柩”四个大字。后来到了1924年,上海滩大亨杜月笙、黄金荣和张啸林等人出资,将此墓迁移到了杭州西泠桥畔。从杭州发现的这座“武松墓”的墓碑记载来看,武松的一生或许与小说中并不一样,小说和历史有着很大的差距。


       根据《浙江通志》和《杭州府志》中的记载,武松原本是浪迹江湖的卖艺人,府志中形容其“貌奇伟,尝使技于涌金门外”。后来杭州知府高权见武松秉性善良,武艺高强,就邀请他到府中担任都头。武松当了都头后没过多久,就因立功被提升为提辖,成为高知府的心腹随从。
       后来高权因得罪奸臣被罢官,武松也因此被一并赶出衙门,新继任的知府是奸臣蔡京的儿子蔡鋆。此人的品行和他父亲蔡京一般无二,依仗其父蔡京的权势鱼肉百姓,做出了许多伤天害理之事,弄得民不聊生,百姓们怨声载道。武松得知后气愤不已,决心要为民除害,独自一人刺杀蔡鋆,事后因寡不敌众被擒,最后死于狱中。当地百姓感念武松恩德,于是收敛其遗体为其修建了武松墓。


       从《杭州府志》中的记载来看,真实的武松与小说中的武松在人物经历上还是有着很大不同的。不过,他们也有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拥有一颗侠义心肠,敢于舍却性命为民除害,完全当得起“好汉”二字的称呼。由此看来的话,笔者认为《水浒传》中的武松应该就是取材于此武松,而并非是卞元亨。
       而且,卞元亨和施耐庵是同时代人,都曾在张士诚手下当差,卞元亨比施耐庵还晚去世数十年。从这方面来说的话,施耐庵应该不会将一个与自己同时代并且还在世的人作为原型写入书中,况且此人还曾与朱元璋为敌。不然的话,他无论如何也过不了朱元璋这一关,早就被朝廷下旨擒拿了。要知道,古代王朝对这种事情可是尤为看重,更何况是《水浒传》这样的题材,施耐庵真要是意有所指,朝廷自然不可能坐视不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