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3岁时登临王位,亲掌朝政后铲除异己、重用能臣,提振国家实力,后经过征伐兼并他国,实现了大一统的壮志雄心,并于其39岁时称皇帝,为“千古第一人”。
这位舞勺之年便为王、将近不惑之年称帝的人,就是秦始皇嬴政。
“鲸吞六国帝人寰”,秦国的战马铁蹄在十年间席卷尘寰,战争的硝烟在动荡的时代里迷离,六国纷纷瓦解破败,相继湮灭在秦军扬起的漫天尘土中。
最终,嬴政结束了长达200多年的七国乱世,开拓了天下尽归秦的统一局面。
统一天下后的嬴政,成为古往今来的第一位皇帝。面对昔日的六国国君,这位始皇帝又是如何处置的呢?
这一问题其实并不能一以概之,国君毕竟事关一个国家的颜面,是国家象征与最高权柄的执掌者,处置国君应与许多因素都有所牵扯。
01秦马踏六合,狼烟四面起
有战国一世,列国之间争斗不息,倾轧不止,天下间战火频仍,民生离乱,而秦的崛起和强盛无疑助推了这一乱世的终结。
嬴政年少便登王位成为一国君主,砥砺于壮大秦国的他,对内平朝堂之乱,对外开始一步步施展其统一的政治宏图。
适时,其他六国采取的是“合纵”之策,“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即国家之间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强秦。
为了破解六国的抗秦联盟,秦国自西向东分别与东方各诸侯国结交,离间各国,逐一突破,是为“连横”。
秦统一天下的战争首先开始于最弱小的韩国。公元前230年,秦王政派兵直捣韩国国土,攻占韩都新郑,并最终俘虏了韩王安。
从韩国灭亡的那时起,秦一统四方大地的趋势再也不可阻挡,秦扫六合的战争由此展开盛大的序幕。
经过春秋末期的“三家分晋”,战国时代开启,韩赵魏三国开始鼎足立于中原大地,韩国被秦所灭后,三晋中的其余“两晋”也相继被秦所破。
赵国在战国后期的实力其实仅次于强秦,但由于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的消耗,再加上旱魃为虐,其国力被极大削弱,与秦对抗的局势再难以为继,最终于公元前229年灭亡。
公元前225年,魏国都大梁被围,被秦军决渠以水灌之,最终魏灭。
公元前224年,秦将王翦率领60万大军攻打楚国,此一战,秦军成功破楚于蕲南,并杀掉了楚国名将项燕。
次年,王翦再次率军伐楚,入侵并占据楚国都城寿春,楚国由此灭亡。
提到秦灭燕,不得不提著名的“荆轲刺秦王”。燕太子丹眼见秦军旌旗蔽空,洋洋洒洒将入燕地,于是乎找到荆轲,请其入秦宫假借献舆图之名,伺机刺杀秦王。
然而“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壮士终未归还,燕国也于公元前226年终被秦所占。
齐国作为“战国七雄”之首,国力曾一度位居七国之最盛,也是秦兼并六国的战争中最后一个被攻破的国家。
公元前221年,嬴政命王贲进击齐国,攻破齐国国都临淄,齐最终不战而降。至此,秦始皇完成了一匡天下的大业。
02秦始皇对亡国之君的处置
被秦吞并后的六国,其国家已然不复存在,那么作为国家最高权力象征者的国君,是随着已经湮灭的故国而去,还是卧薪尝胆以待复国?
但这只是作为亡国之君的六国君主自己面临的选择,诚然,秦始皇并不会给他们这样自主选择的机会。
韩国作为弱国,在面对秦军进攻时的反抗并不算激烈,或许是鉴于此,韩王安投降被俘后并未受到太大苛待,仅被秦软禁于陈县。
不过,在韩王安被软禁后,韩国的旧贵族于旧都发动叛乱,秦国平叛后,以杜绝后患之由处死了韩王安。
赵国被秦所灭后,赵王迁被流放到房陵的深山,关山阻隔,弱水难渡,故国不再,旧地路遥,赵王迁萌生了浓烈的思乡之情。
因着对故国故乡的怀念,他创作了诗歌《山水》,悲恸呼“嗟余万乘之主兮,徒梦怀乎故乡”,自此山水迢迢,魂梦无归。
魏国降秦后,魏王假应是被秦国所俘虏,至于他最后的结局,其实《史记》中并无确切的记载。
不过,在《列女传》中有“秦杀假”的描述。按照秦始皇的性格来看,魏王假可能还是被处死了,抑或是如赵王迁一般被流放于偏乡僻壤之地。
楚国国都寿春被秦军攻破后,楚王负刍被俘,楚国由此灭亡。
关于楚王负刍最后的下落,相关史书似乎并无所载。后来,楚王负刍的兄长昌平君被项燕拥立为楚国新君,据长江与秦军对峙,后被秦军所败,昌平君身亡。
燕国曾因派荆轲刺秦而激怒秦王政,在燕都被秦军所侵后,当时的燕国君燕王喜逃亡辽东,为了平息秦始皇的怒气,他杀掉了自己的儿子太子丹,将其首级献于嬴政。
然而数年后,燕国终究被秦国所灭,燕王喜也成了俘虏,最后下落不明。
齐国灭亡后,齐王建被秦流放于共地,此地堪称遐方绝域,他只能居住在松柏之间的屋子里,荒凉僻远,炊烟无几,更是连残羹冷炙都没有,齐王建最终被活活饿死。
03举措背后的政治考量
从秦始皇处置六国国君的举措里,我们不难看出一些颇为深远的政治考量。
其实处置六国国君,并不单单是处置那一位位坐在各国王座上的人而已,其后更是包含着秦始皇对待这些国家的态度,以及为秦之久远大计的考虑。
秦灭亡的第一个国家韩国势弱,且并没有对秦军进攻做出过度的对抗,因而秦始皇起初只是软禁了韩王安,未将其处死。
只是后来韩国旧地起义发生,秦始皇意识到:如果亡国之君依旧存在,那便仍会有复国之希望存在,最终他杀了韩王安。
此外,秦始皇处置六国国君的方式还有将他们迁往荒远之地。
如果国家灭亡后,仍然将这些亡国之君安置在故国旧地之上,那么他们便有更大的机会与故国旧臣和旧民相联系,存于灵魂血脉中的故土之情可能会凝聚他们起反秦复国的雄心。
相反的是,将这些亡国之君流放到与世隔绝的不毛之地,面对颓垣废址的萧瑟之景,他们也很难再掀起反叛的“鸿鹄志”了,只能在日复一日的凄凉孤寂中了此残生。
总之,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后,处置六国国君并不是随意而为的,无论是将他们软禁流放于鸡犬不闻之地,还是将其处死,都是出于统一后国家安稳的目的。
毕竟,谁也不能保证六国君臣之中没有勾践那样甘于卧薪尝胆、心存复国之志的人。
“良臣淹没兮,社稷沦亡”,自古亡国之君多悲凉,从来末代帝王多自哀,毕竟旧地千里、故国凋零,而往往等他们意识到亡国之因可能在于自己时,又不免扼腕叹息,正如赵王迁悔恨是自己偏听偏信所致,又怎么“敢怨秦王”呢?
天下大势,正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当时已然经历了将近五百年之久的春秋战国乱世里,统一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诚然,秦灭六国的战争给六国君民带去的是国家破亡的黍离之悲,但于长远的角度来看,统一才是安稳和发展的前提。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