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不管是哪个皇帝,都不敢和世家大族作对。光武中兴靠的就是河北颍川南阳的世家,通过外戚制约世家也是从东汉开国就有的,刘秀废郭圣通立阴丽华就是平衡世家的手段,刘秀晚年没能控制好南阳士族,只能通过联姻再次平衡,明帝开始引入陇西士族,东汉期间外戚权大都是窦家和梁家,背后都是陇西士族,桓帝期间皇权失控。

东汉末年,经济中心还在中原一带,粮食主产区是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还有四川盆地,江南地区虽有小片种植但并没有得到大规模的开发。因此当时河南、河内地区(此河指黄河)大旱导致农田颗粒无收,大批百姓饿死,再加之与旱灾同时爆发的蝗灾,更是让底层百姓雪上加霜。

黄巾之乱就是官逼民反,士族大量吞并农民土地,农民食不果腹,无地可种,又没人管,活不下去了,才起来造的反,所以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这句口号痛斥的是社会的不公。而那群士族,不但要吞你土地,占你房屋,还不准你起来造反。你起来反抗,还要打压你,说你是贼。对于这场起义,他最初是好的,是反抗的不公,反抗的压迫,只是后来性质变了。

黄巾军看似合为一体,其实各自为政,遇到威胁,不团结一致,给了东汉朝廷军队一一击破的机会。另外,张角死得太早,黄巾军失去了最重要的领导人,继任的张宝,张梁都达不到张角的水平。张角团结不了汉末的士人,反而与士人走向对立面,缺乏强有力的执行者,纵使势力再强大,也如同一盘散沙,更别提领导者的死去,失去了神圣性,严重打击了黄巾的战斗意志。黄巾军也有不少能人的,张曼城、波才等人,波才部的颍川黄巾最开始都凭借人数优势把朱儁给围了,但因为夜里依草结营被火攻了。其实这部分挺让人难受的,在搞军事的眼里依草结营可能是大忌,但对于没什么军事经验的农民这就是纯纯的淳朴生活习惯,夜里草堆林木可以避风还能一定程度上的保暖,结果被汉军火攻。

黄巾起义如果成功了,也不过是换个皇帝一样的性质,但是光靠皇帝一个人是改变不了天下的。像汉和帝,制定了很多政策,但没几年人没了,人亡政息,何况是从一开始造反就要约束方众避开世家豪强的黄巾呢。黄巾的败亡一开始就注定了,加快了世家豪强与皇权的合作。

东汉的灭亡就在国策上,一是精兵政策,靠少量精兵维持统治,遇上羌人这种游击部落,捉襟见肘,为了军事上压制,大量动用属国兵和外族兵,这些人的开支是大量的钱,形成了恶性循环。没有战事他们就会发动战事,只求汉政府雇佣他们,最后这些外族雇佣兵都会越强大,越装备越精良,形成的危害也会越来越大,为了应对他们作乱,军费的开支也会一路高涨。外有属国雇佣兵,内有世家豪强的私兵部曲,内忧外患,皇权不稳,士大夫又只会摇唇鼓舌,占领舆论高地,相互串联,加之皇帝早夭,国库无钱,税收萎靡,天灾人祸,军费开支,怎么看都是亡国之象。

每个王朝都会顺其自然作死,封建时代具有天然的封闭性,土地几乎是唯一生产资料,生产力也就那水平,蛋糕就那么大,不管怎么分配,最终都导致极端的贫富分化。农民起义王朝覆灭是必然的结果,始态和终态已注定,只是中间过程稍有不同罢了,推倒重来,王朝更迭,这就是王朝周期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