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53年起,在苏联方面的支持下,中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包括156个工业援助项目),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从此进入加速通道。

在极短的时间内,中国也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一个可以独立生产飞机、大炮、军舰的工业国。

根据相关资料估算,苏联的对华援助金额约在25亿美元左右。虽然说,和美国的马歇尔援助计划相比较,金额可能偏少,但这也是苏联在当时的时局下,为中国拿出的最大诚意。

值得注意的是,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到一个能制造喷气式飞机、坦克、大型军舰的重工业国家,英国整整用了50年、德国用了35年、苏联用了20年,而中国仅用了一个5年计划就完成了!

一五计划的工业建设成果,也是有目共睹的:鞍山钢铁建成投产,沈阳第一机床公司建成投产,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等。

那么,苏联为何会在中国建国初期,一切还是百废待兴之时,如此大手笔的援助我们呢?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从当时的国际局势来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以苏联和美国为首的世界大国,便掀开了冷战浪潮。

在1948年,美国推出了马歇尔计划,计划重新武装被二战打得残垣断壁的西欧和日本。在1949年,美国又成立了北约,对苏联形成一个巨大的军事联盟包围圈,对苏联造成了巨大的外部压力。

在这个时候,苏联便需要有更多的新生国家支持,特别是在军事上的分担,而作为苏联邻国的新中国,便成为苏联首要争取的对象。

当时,虽然说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但是世界主流并不是和平与发展,而是冷战与备战。在朝鲜战争停战后,美国注意力重新回到欧洲,北约军事联盟也是拉开帷幕,第三次世界大战可谓是一触即发。

对于苏联来说,新中国在朝鲜战场取得的胜利,让苏联高层对于这个崭新的东方大国抱有极大期许。

但是,也从中暴露出当时中国的两大主要问题。一个是,中国有很强的战争潜力,但是工业不行,单靠农业国的生产力是完全无法做到和现代化战争武器相抗衡的。

苏联甚至认为,亚洲很可能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同时,中国和当时的苏联一样,同样面临着西方阵营的试探性,或者全面进攻,但新中国目前工业支撑不了一系列战争。既然想要争夺世界话语权,必然需要扶持一个有着极大潜力的国家。

所以,全面帮扶建设中国,也是当时苏联必须做出的战略决策。

同时,苏联主要是以重工业为主,而因为人口数量和农业等原因,轻工业发展一直是落后于重工业的,而援助中国便可以趁机配套苏联所需的轻工业。

虽然说,当时的中国,经济体量不行,但庞大的人口基数确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农业生产能力自然是很不错的,轻工业发展也比较容易。

反观苏联,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联,在军事工业方面还能算是坚挺,但是轻工业因为战争等原因,已经处于极度崩溃的边缘,特别是食品和纺织行业更是遭受重创。

在这种情况下,新中国的经济模式和苏联正好形成互补,中国可以弥补苏联的轻工业不足,而苏联可以助力中国的重工业建设。

但是,要吃中国的,穿中国的,那自然也是需要投入成本的。所以,当时苏联唯一能拿的出手的就是军事工业等技术了。

在苏联援助新中国开展工业化建设过程中,苏联输出工业机器和先进技术给中国,中国则输出原材料、农产品、食品和轻工业制品给苏联,自然也就实现了两国的双赢。

还有就是,当时苏联和中国复杂的同志感情,苏联在抗战和抗美援朝过程中,都为中国提供了不少军费和武器装备支持,这一点也让两国人民之间互相是情同手足。

特别是在抗美援朝战争后,志愿军所展现的“地表最强轻步兵”能力,直接将美军推至三八线附近,也是让苏联苏联看到了新中国的实力和潜力。

苏联方面自然也是希望,通过助力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进而让中国可以在亚洲对抗日本和美国,减轻苏联方面东西两顾的紧张战略压力。

所以,在“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助中国的工业化项目,从最初的50个,增加到156个,并且全是电力、机械等重工业大项目。

其实,也可以说,苏联的援助是10万余名志愿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所以,苏联对于中国的工业化建设算不上援助(其实我们也是付钱了的),而是在当时复杂的世界格局下,国家利益间的相互支持和博弈,是必须的选择,苏联也没有拒绝的理由。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