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科技金融被列为“五篇大文章”之首,体现了金融在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河南坚持把发展科技金融作为构建一流创新生态的关键一环,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为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的实施提供着重要支撑。但与全省科技型企业的总量来看,科技金融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河南省科技金融具体发展情况如何?亮点和短板分别在哪里?4月15日起,大河财立方推出“实探河南科技金融工具箱”策划报道,通过案例解析与综合梳理,探寻上述问题的答案。


【大河财立方 记者 陈玉静】从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到小试、中试,再到面向市场的产业化,科研技术走向市场的每个环节都是“惊险的一跃”,与之相对应的科技金融支持,也要与其长周期、高风险的特点相匹配。

基金作为“投早、投小、投科技创新”的有力抓手,在科技金融的支持链条中,位置不断前移,重要性日益凸显。近年来,河南在基金领域不断加码,为科技创新大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河南省23只省级政府投资基金累计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866个、金额490.2亿元。

在基金支持科技创新取得成效的同时,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河南省基金在支持科技创新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资本的耐心缺乏、尽职免责机制尚未完善,包容失败的氛围有待建立、发展生态有待优化等。

科技金融投资助力

技术转化跨越“达尔文死海”

理解科技金融的本质,也就理解了基金对于科技金融的重要性。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李扬此前在公开演讲中表达了他对科技金融的理解。李扬认为,“耐心资本”概念的提出抓住了科技金融的要点,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本质是风险投资。科技金融遵循的应当是风险投资原则,应当VC、PE是主角。

基金,正是耐心资本、风险资本的一种体现。

近年来,河南在基金服务科技创新领域不断探索,在研究先行的基础上,以基金为支点,以关键项目为突破口,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助力未来产业布局培育,逐步建立了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投资体系,科技创新领域的投资能力不断加强。

河南农投科创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贞和认为,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设立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基金主体,全周期、阶梯式助力科技企业成长,是以基金手段促进科技金融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路径,这种做法不仅符合河南省对科技产业的政策指引,也更加契合我省新兴产业及相关企业主体的发展态势。在实践中,河南省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瞄准农业科技关键环节,聚焦农业科技产业,围绕种业、智慧农机、生物疫苗、动保等细分领域,坚持“投早、投小、投科技”,做“耐心资本”,促进了超级疫苗、新型微生态制剂等科技成果在我省成功转化,助推了秋乐种业、花溪科技登陆资本市场。

在服务科技型企业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进程,加快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2022年9月,省属科技创新投资主体河南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南创新投)成立,公司定位于“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新兴未来产业投资的战略平台、创新生态培育的核心力量”。

从科技链条来看,河南创新投的成立,标志着河南在基金服务科技创新方面,更加向上溯源,更重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河南创新投副总经理、河南投资集团汇融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葛党桥对大河财立方记者表示,“科技-产业-金融”的循环能不能良性运转,核心在于技术能否产业化, 项目能否对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助力,具备这些条件,科技成果才有转化的基础,基金才具备作为社会资本进入的可行性。

“其实传统的银行、保险资金都很充裕,但难以进入到科研成果转化这个早期阶段,因为技术和市场之间存在‘达尔文死海’,种子轮、天使轮的基金投资为跨越‘达尔文死海’提供了桥梁,也为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价值进行初步定价,这为后续银行、保险等资金的进入奠定了基础。” 葛党桥表示。

科技金融投资特征:

项目风险高、成长周期长、潜在回报大

李扬此前指出,风险投资的原则是有限责任,要有耐心,考核不限于单个项目,要算总账。这也与当下河南基金服务科技创新方面的问题相对应。

服务科技创新,河南在基金领域做出了许多努力,但也存在原发性科研力量不足、投后评价机制不完善、资本不耐心等问题。

葛党桥认为,科技金融的第一出发点是要有项目源、技术源,而且得是真技术,然而河南原发型、原创型的科研机构、科研力量较北上深存在差距。目前我省正在大力推进省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建设,密集引进一流大学研究院,都是在补强科技源头的短板,这样才能让河南拥有更多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才能真正地做科技金融。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当前政府引导基金做科技金融投资的一个重大问题在于:现有的投后评价机制还停留在,将单个项目的成功率作为判断投资是否成功的标准,这就使得机构很难真正做科技金融投资,“风险投资这个领域的投资失败率很高,对于机构而言,10个项目亏5个,已经足够幸运,也足够专业,10个项目亏掉7-8个也很正常,但其中只要有一两个项目取得成功,基金整体收益就能得到保障。就科技创新投资而言,项目更接近种子期、天使期,基金总体回本的压力更大,这就要求政府引导基金有更大的风险宽容度。”另一问题在于,科技金融投资无法做到“有耐心”。葛党桥认为,由技术到企业,有客观的成长过程,要有耐心陪伴企业成长,不能拔苗助长,更不能追求短期效应,对技术产业化要有耐心。

建议对科技金融投资保持宽容、包容失败

对于上述问题,业内人士也围绕尽职免责机制、生态建设、体系培育等方面提出建议。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首先要对科技金融投资保持宽容。早期项目的评价标准和问责机制很难建立,项目投资的客观规律决定了每个项目都投资成功是不现实的,建议对于科技金融投资的评价标准,要考虑客观实际、保持宽容、包容失败、整体评价。

“值得高兴的是,目前我省出台相关政策文件中不断强化如激励机制、容错机制等内容。我们相信,随着‘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尽职免责’这种市场化理念的不断深入,将持续鼓励本土投资机构大胆创新探索、敢于承担投资风险,营造更加良性的投资环境。”李贞和表示。

科技金融投资某种程度上也是产业投资。葛党桥认为,做产业投资要看清大势,顺势而为,在考虑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的前提下,做久久为功的事情,不能运动式投资,任何一个产业的成长都要有长期的演进过程,不可能两三年就实现一个产业的成长成熟,科研、政策、资金要同向发力,有效配合。

业内普遍提出的另一个建议是,要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投资一定是专业的人做,仅依靠行政命令或一时的热情不利于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投资生态。

当前河南做科技金融投资的基金多是国有背景基金,背后的核心逻辑是政府引导加市场化。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下,地方政府利用基金发展产业的动机与迫切性显而易见,但背后也不时有发展的盲目与冲动。

葛党桥认为,这时就更加需要投资机构坚持政府引导加市场化,所谓的市场化就是依靠投资机构的专业能力,帮助地方政府甄别投资能否形成产业,“如果本身不符合市场规律,不符合产业规律,那大概率是一个失败的投资。”

科技金融投资是多手段、全生命周期的投资。业内人士表示,投资科技金融不是一家机构的事情,也不只是省级政府的事情,一定要省市区多级联动、同向发力。同时在早期的股权投资完成后,传统的银行、保险等金融资金要及时补位,加大对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建议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模式,整合银行、科技担保机构、股权投资机构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等机构数据,建立开放、共享共建的科技金融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分类、分层、分级细化科技创新企业全生命周期信用评估模型,使传统金融资本与科技项目有效匹配。

责编:刘安琪 | 审校:张翼鹏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