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5月11日讯(通讯员 张健)曹女士在 2 个月前顺利诞下一个可爱的宝宝,她沉浸在当妈妈的喜悦中,整日绕着宝宝转,不管是喂奶、哄睡,还是换尿布,都不舍得让家人代劳。

虽是辛苦但幸福满满,只是有一件“小事”困扰着陈女士,她大拇指侧的手腕,一天天地疼了起来。只得上医院就医,经诊断,陈女士患上了“妈妈手”——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西科张健表示,“妈妈手”,医学上称之为腱鞘炎,或狭窄性腱鞘炎,是手部一种常见的疾病。之所以叫“妈妈手”,是因为新手妈妈长时间抱娃,或抱娃姿势不当,导致手腕部的肌腱与腱鞘不断摩擦、劳损,发生炎症。 “妈妈手”当然也不是妈妈的专利,长期抱宝宝的爸爸,爷爷或者奶奶也会得这种病。

一个自测小动作 教你判断是否患上了“妈妈手”?

伸直手臂,前臂处于中立位(大拇指朝上),拇指蜷曲在掌心,其他四指握拳,弯曲手腕并做向下点头动作。如果拇指手腕侧出现了之前一样的疼痛,就考虑为“妈妈手”。

日常预防+康复训练 这些习惯让你远离"妈妈手"

1. 日常预防

适当休息:尽量减少拇指反复做重复性的动作,减少再次损伤的机会,避免长时间做扭,握,压,扣等拇指有关动作。

佩戴合适的护腕:对于准妈妈与经常从事双手工作的人来说,手腕是使用最为频繁的,也是最容易受伤的,这个时候有一副合适的护腕是最好不过,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护好手腕。

正确的抱小孩:手指尽量并拢,手掌、手腕呈水平,平均分担小孩的体重,哺育母乳时注意不要过度使用拇指,也不要持续太久时间。

平时多加强手指手腕以及上肢肌肉力量。

2. 自我康复训练

冰敷:有发热,红肿症状时持续冰敷,15-20分钟/次,一天可多次,但间隔至少2小时。

按压放松紧张肌肉:以手阳明大肠经为主,搭配手太阴肺经。

训练变弱的肌肉:离心运动。

拉长缩短的肌肉:旋转

张健提醒,动作训练要保持在“舒适性”疼痛范围内进行,如感到不适立即停止。动作训练配合临床治疗效果更佳。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