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今年已经62岁的张大爷,几年前因胆结石的困扰而不得不选择进行胆囊切除手术。然而,最近张大爷的生活再次被腹痛的阴影笼罩。

初时,他以为只是年岁已高,消化不良所致,于是尝试服用消化药以缓解症状。但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腹痛的症状并未因此减轻,反而愈发严重。

就在几天前的一个深夜,张大爷被剧烈的腹痛从睡梦中惊醒。他的脸色变得苍白,豆大的汗珠不断从额头滑落,痛苦的表情让人不忍直视。见状,张大爷的老伴急忙拨打了急救电话,紧张而焦急地等待着救援的到来。

经过一番紧急的救治和系列检查,医院给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诊断——张大爷竟然患上了肠癌。

得知这一消息的张大爷悔恨不已,他懊恼地说:“当初就不应该切掉胆囊,当时听说切除胆囊后会得肠癌,我还不信!”那么,切除胆囊后真的会引发肠癌吗?

什么情况下需要切除胆囊?

胆囊结石

胆囊结石是最常见的需要切除胆囊的原因。胆囊结石可能阻塞胆管,导致胆囊感染或炎症,这种情况称为胆囊炎。反复发作的胆囊炎或胆囊结石导致的并发症,如胆管炎、胰腺炎等,可能需要切除胆囊以防止进一步的问题。

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是胆囊壁上的良性或恶性增生物。虽然大多数胆囊息肉是良性的,但某些类型的息肉,特别是大于1厘米的息肉,可能会恶变为胆囊癌。为了预防胆囊癌的发生,医生可能会建议切除胆囊。

胆囊癌

胆囊癌是一种罕见的癌症,但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致命。在某些情况下,为了治疗胆囊癌或防止癌症扩散,医生可能会建议切除胆囊。

慢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是胆囊长期发炎的情况,可能导致胆囊功能丧失或胆囊萎缩。在这种情况下,胆囊可能无法有效地储存和浓缩胆汁,导致消化不良等问题。为了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医生可能会建议切除胆囊。

切除胆囊,会得肠癌吗?

关于胆囊切除后是否会引发肠癌的问题,一直是医学界热议的焦点。有人担忧,胆囊切除后,胆汁会无节制地流入肠道,长期刺激下可能诱发肠癌。这种观点源自对胆汁酸刺激肠道黏膜的担忧,认为这会增加肠道细胞异常增生的风险。

1978年,Capron首次提出胆囊切除可能增加结直肠癌的危险性,随后的研究也显示,切除胆囊的患者大肠癌发病率相对较高。

然而,另一种观点认为,胆囊结石患者与肠癌患者往往有相似的生活习惯,如高脂肪、高蛋白饮食,缺乏蔬菜水果等。这些因素可能同时影响胆囊和肠道健康,导致两种疾病的同时出现,而非胆囊切除直接导致肠癌。

此外,肠癌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长达10到15年的时间。因此,即使胆囊切除可能对肠道环境产生一定影响,也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导致肠癌。

对于担心胆囊切除后肠癌风险增加的人们,定期进行肠镜检查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手段。通过定期检查,可以及时发现肠道异常,进行早期治疗,从而降低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总之,胆囊切除与肠癌之间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而定期的肠道检查则是预防肠癌的有效手段。

人没了胆囊,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

消化功能的变化

胆囊作为人体消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器官,负责储存和浓缩肝脏产生的胆汁。胆汁是一种重要的消化液,含有多种有助于分解脂肪的酶和物质。

然而,当胆囊不再正常地储存和浓缩胆汁时,会导致胆汁持续不断地流入小肠,这可能会引发一系列消化问题。

当身体摄入油腻食物时,需要更多的胆汁来帮助分解脂肪。然而,由于胆囊功能受损,无法提供足够的胆汁,这会导致油腻食物无法被充分分解,进而引发消化不良。消化不良可能表现为餐后胃部不适、腹胀、嗳气等症状。

胆汁反流

当人体失去了胆囊,其正常的胆汁储存和浓缩功能将受到影响,这可能会导致一种称为“胆汁反流”的病理现象。胆汁反流,即胆汁逆流进入胃或食管,是一种由于胆道系统异常或胃肠道功能失调引起的消化系统疾病。

正常情况下,胆汁由肝脏产生,经胆管流入胆囊进行储存和浓缩。当我们进食时,胆囊会收缩,将胆汁排入小肠,帮助分解脂肪。然而,当胆囊被移除后,胆汁无法进行有效的储存和浓缩,导致胆汁持续流入小肠。

在某些情况下,由于胃肠道功能失调或胆道系统异常,胆汁可能会逆流进入胃或食管,引发一系列不适症状。胆汁反流的症状可能包括胃痛、胃胀、恶心、呕吐、口苦等。

胆固醇问题

胆囊在人体内的作用远不止储存和浓缩胆汁那么简单,它还在调节胆汁成分,特别是胆固醇含量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胆囊通过吸收胆汁中的水分和盐分,使胆汁变得更加浓缩,同时也调节了胆汁中胆固醇的比例。这种调节对于维持胆汁的正常功能和预防胆固醇结石的形成至关重要。

然而,当胆囊被切除后,这一调节机制将受到严重影响。由于胆囊不再存在,胆汁将直接从肝脏流入小肠,失去了胆囊的调节作用。这可能导致胆汁中胆固醇的含量发生变化,可能出现胆固醇过高或过低的情况。

如果胆汁中胆固醇含量过低,可能会影响胆汁的正常功能。胆汁中的胆固醇对于脂肪的吸收和消化至关重要,过低的胆固醇含量可能导致脂肪消化不良,表现为餐后腹胀、腹泻等症状。

胃黏膜损伤

胆汁是一种碱性物质,而胃内环境是酸性的。当胆汁反流入胃时,它会中和胃酸,破坏胃内的酸碱平衡,影响胃的正常消化功能。这种酸碱失衡可能会对胃黏膜造成直接刺激,导致胃黏膜的炎症和损伤。

胆汁中的某些成分,如胆盐和消化酶,对胃黏膜具有刺激和腐蚀作用。长时间的胆汁反流可能导致胃黏膜的炎症加重,甚至引发胃溃疡。胃溃疡是一种严重的胃部疾病,可能导致胃痛、胃胀、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引起胃出血。

此外,胆汁反流还可能引起食管黏膜的损伤。当胆汁反流入食管时,它可能刺激食管黏膜,导致食管炎症、食管狭窄等问题。这些食管问题可能引发胸痛、咳嗽、吞咽困难等症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3种疾病或会找上门来

胆道结石

胆囊的切除并不意味着胆道系统完全摆脱了结石的风险。尽管胆囊已经不存在,但胆道内仍然有可能形成结石,这通常被称为胆道结石。

胆道结石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胆固醇过高、胆汁淤积、胆道感染等。这些结石可以在胆道内自由移动,有时会阻塞胆道,导致胆汁无法正常流入小肠。

胆道阻塞是一个严重的医疗状况,它可以迅速引发胆道炎症,这是一种称为胆管炎的疾病。胆管炎的症状包括高热、寒战、腹痛、黄疸等,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感染扩散,甚至危及生命。

胆汁反流性胃炎

胆囊切除后,胆汁失去了原有的储存和调节机制,可能会导致胆汁的流动和分泌发生异常。在这种情况下,胆汁有可能回流至胃部,进而引发胆汁反流性胃炎。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一种由于胆汁回流到胃中而引起的胃黏膜炎症。胆汁中的胆盐和消化酶对胃黏膜具有刺激和腐蚀作用,长期胆汁反流会导致胃黏膜受损,引发炎症。

胆囊切除后,胆汁的分泌量可能会减少,但分泌的频率可能会增加。这意味着胆汁在短时间内大量涌入肠道,增加了反流到胃部的风险。此外,胆囊切除后,胆汁的成分也可能发生变化,可能会增加胆汁中胆盐的浓度,从而加重对胃黏膜的刺激。

胆囊切除综合征

胆囊切除后,一些患者可能会经历一种被称为胆囊切除综合征的状况。这是由于胆囊被切除后,身体需要适应新的消化和胆汁分泌模式,这可能导致一系列的不适症状。胆囊切除综合征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组与胆囊切除相关的临床表现。

胆囊切除综合征的常见症状包括右上腹疼痛、腹胀、恶心、呕吐等。这些症状可能与胆汁的流动和分泌异常有关。胆囊切除后,胆汁的储存和调节机制消失,胆汁可能会回流至胃部,引起胆汁反流性胃炎。此外,胆囊切除后,胆汁的分泌量可能会减少,导致消化能力下降,进而引发消化不良等症状。

胆囊切除综合征的出现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手术过程中的损伤、胆囊切除后的炎症反应、胆道系统的解剖变异等。因此,胆囊切除综合征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可能因个体差异而异。

“保胆”还是“切胆”?

胆囊结石这一疾病在患者体内悄然存在,常常让患者陷入纠结之中,究竟是否需要通过手术将其切除?毕竟,许多患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无明显症状。

然而,2021年底发布的《胆囊良性疾病外科治疗的专家共识》为我们提供了明确的答案。新共识坚决地指出,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唯一根治手段,无论是否有症状,胆囊结石患者都应考虑接受这一手术。

为何专家会给出如此明确的建议呢?原因在于,目前针对胆囊结石并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而胆囊切除术能有效防止结石的进一步发展和恶化,进而降低胆囊结石癌变的风险。

尤其是对于那些存在胆囊癌变危险因素的患者,如结石直径超过3厘米、数量众多、逐年增大并伴随胆囊功能减退等,即便目前尚无症状,也应果断选择胆囊切除手术。

当然,对于结石直径在1厘米至2厘米之间的无症状患者,他们无需过分焦虑。这类患者无需刻意治疗,无需服用药物,也无需急于手术。

他们只需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定期进行检查,通常建议每半年至一年进行一次B超检查,以便及时了解胆石和胆囊的状况。只要保持警惕,遵循医生的建议,这类患者也能安然度过每一天。

切除胆囊后,有哪些注意事项?

饮食调整

胆囊切除后,胆汁的储存和浓缩功能会受到影响,因此患者在饮食上应尽量避免高脂、高胆固醇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肥肉等。同时,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蔬菜、水果等,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减少便秘的发生。

定期随访

术后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随访,以便医生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随访内容包括体格检查、肝功能检查等。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胆囊切除后,患者应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习惯。同时,加强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促进术后恢复。

注意心理调适

胆囊切除虽然是一个手术,但对于患者来说,心理上的适应同样重要。患者应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避免因手术而产生的焦虑、抑郁等情绪。

避免诱发因素

胆囊切除后,患者应避免一些可能诱发胆囊疾病的因素,如暴饮暴食、大量饮酒等。同时,积极治疗可能引起胆囊疾病的原发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