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很快就要正式来了,目前所有人都在关注两个问题,第一个小米SU7会不会成功?第二个就是小米汽车会不会成功?
       第一个问题得看售价。第二个问题答案也已经出来,小米汽车肯定会成功。为何我这么肯定呢?我们看看小米刚刚公布的财报,2023年小米创造了193亿的利润,卖出了1.46亿部手机。


       目前雷军手上握着1363亿的现金储备。小米汽车的策略就是广积粮,缓称王。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基本上已经初步定局了,比亚迪跟特斯拉有着巨大的优势,他们已经率先冲线了。
       蔚来、理想、小鹏处于第二梯队,而其中理想也是最接近冲线的。吉利、问界也有望冲线。广汽是另外一个有实力脱颖而出的品牌,毕竟有着强大的底蕴,这几年也有不少的创新。
       其他的新势力几乎很难有什么发展空间了,未来大概率就是一家一家倒下去了。另外长城还没真正发力,想象以长城的底蕴,他们或许会跑得比较慢,但是他们也是有机会追上来的。


       另外还有就是两家国企一汽跟上汽了。他们或许未来成不了老大,但是在市场上肯定有一席之地。小米的优势很简单,那就是有钱。蔚来、小鹏这些造车新势力都需要依赖于融资,而小米却可以自己支撑。
       小米去年又赚了193亿,现金储备已经来到了1363亿。造车的难度在什么地方?那就是技术研发,不管是电动化还是智能化,说白了就是砸钱。小米的底气就是他们有足够的资金,可以有更多的试错机会。
       其他的新势力如果一两台车失败了,他们的机会就没有了。可是小米不一样,哪怕小米SU7没有大卖,他们也有机会继续来,第二次第三次再推新车。


       另外小米的优势就是他们早期有足够多的资金可以亏。造车成本其实动态的,简单来说卖得越多,单车成本就越低,不管是研发成本的均摊,还是各种零配件的采购成本。
       小车企他们必须保住盈利线,因此在车价上无法让利。不过小米却有这个底气。简单来说,一台车成本30万,如果你卖29万,那么一台车就亏1万。可是如果你卖1万台,那么可能是每台亏1万,可是如果你卖100万台,那么可能就是赚1万每台了。
       因为成本边际已经成功打破了。比亚迪为何可以不断降价,那就是因为他们的规模越来越大,各种成本越来越低。这也是雷军选择造车的原因。


       手机上小米已经达到了天花板,未来大概率会持续维持在世界前五的水平,这一块每年维持100多亿的利润应该问题不大。手机的突破口是在芯片。不过这个事情不是几年就可以见效的。小米现在也在布局跟砸钱。可是这是在布局20年之后的事情了。
       因此在20年之内,小米需要一个全新的业务去支撑小米的发展,因此汽车是最好的一个选择。第一个汽车的市场足够大,第二个随着智能化跟电动化市场的到来,汽车市场出现了30年之未有的变化。
       雷军说了造车是自己的最后一战。其实在绝对造车之前,雷军也是思考了很久。蔚来。理想这些都是在2015年前后就决定造车的。可是雷军却是这两三年才决定造车。这其实也是对的。其他公司必须抢风口,这样才可以拿到融资。


       小米自己有资金不需要如此,因此需要谋定而后动。按照目前的发展,未来小米汽车很可能会独立拆分出来,甚至会有多品牌的策略。从第一台的战略,我们已经非常明确可以感受到,雷军的策略不是做低端市场,而是做中高端市场。
       未来小米的很可能会全力聚焦于25到50万这个段位的车。毕竟再往下就是一个拼价格的市场,在这个市场里面比亚迪有着巨大的优势,普通的车企很难竞争。可以说雷军已经是看得非常透。未来小米不一定可以成为市场老大,但是在市场占据一个席位应该是问题不大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