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蓝鲸财经记者 张静伦

继此前剥离中国资产后,恒天然又一次大动干戈“瘦身”。

北京时间5月16日4时许,全球最大乳制品出口商恒天然发布公告称,其战略方向发生重大变化,正在探索全部或部分剥离其全球消费品业务以及已整合了的恒天然大洋洲和斯里兰卡业务。

这一决策涉及旗下多个知名品牌,包括Anchor(安佳)、Mainland、Kāpiti、Anlene(安怡)、Anmum(安满)、Fernleaf、Western Star、Perfect Italiano等。

按照恒天然的说法,该决定将会强化恒天然的核心业务作用,为奶农股东等创造重大价值,并专注于成为B2B营养乳制品的供应商。

恒天然首席执行官郝万里指出,从长远来看,恒天然并不是消费品及相关服务最高价值的所有者,从这些业务中撤出,将可以让拥有适当专业知识和资源的新所有者充分发挥潜力。

恒天然并不是消费品业务方面的领先企业,剥离上述业务,从长远来看,新买家也可以帮助其获得新的发展机会。

作为新西兰最大的公司,恒天然的牛奶出口量约占全球乳品贸易的三分之一。财报显示,恒天然2023财年总营收为260.46亿新西兰元,同比增长11.2%;税后利润为15.77亿新西兰元,同比大增170.5%。

分具体业务来看,原料业务实现营收174亿新西兰元;餐饮服务业务实现营收39亿新西兰元;消费品业务实现营收33亿新西兰元,占总营收比重约为13 %,涉及安佳、安怡、安满等品牌,产品覆盖液奶、黄油、奶酪、成人奶粉等多个品类。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恒天然消费品业务虽然有贡献,但比重并不大。在整个乳业开始显现出内卷化和“强者恒强”马太效应的节点上,聚焦回原料及餐饮是非常合理的。

独立乳业分析师宋亮表示,恒天然目前在中国占有优势的业务领域还是to B 端的餐饮、原料,例如奶酪、奶油、大包粉。其他业务方面,在国内奶粉、液态奶价格战严重的背景下,进口奶粉、液态奶的利润也被压缩,加上汇率影响产品销售的亏损进一步增大。所以,现在把其他业务剥离,来保证公司的盈利性,这种做法是正确的。

事实上,在中国市场,安佳、安怡、安满等均是知名的乳制品品牌,在奶粉、液态奶领域也有不少忠实的消费者,包括在线上和线下渠道都深耕多年。

但宋亮预计,未来中国市场对于奶酪、黄油、奶油、优质的乳清粉等高端乳制品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反之,对于基础乳制品原料,例如乳粉的需求量会逐步减少。

“由于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乳品的进口结构随之改变。因此,乳企的产业结构也要做相应调整。”宋亮补充道。

既然剥离意向既成事实,下一步恒天然将任命顾问团队评估剥离方案,打算在12到18个月内完成相关业务剥离。

郝万里特别指出,已经收到外界对部分业务主动提出兴趣,现在正是考虑其所有权的好时机。不过,他没有同时透露,是哪些公司或资本流露出了收购兴趣。

宋亮表示,虽然恒天然并未公布出售价格,但其消费品业务规模并不算小,因此整体售价应该也不会低,目前国内和国际乳业都处于行业调整期,预计有实力出手的企业并不多。特别是中国乳企,由于恒天然消费品业务旗下大部分品牌在国内知名度并不是很高,所以并购价值并不大,具体还要根据恒天然未来公布的剥离方案和售价来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