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韩龙的一人刺杀轲比能、瓦解鲜卑,拥有十余万部众的轲比能,韩龙如何混入族群?怎么靠近轲比能?又如何顺利完成刺杀? 鲜卑的复兴 鲜卑是从东胡而来,东汉开始逐渐强大,初期一直由护乌桓校尉兼领控制。 这段时间,东汉一直利用鲜卑来牵制北匈奴,鲜卑当然也不会白白被东汉当枪使。东汉采用钱财利诱的方式招降,当时的青、徐二州每年给钱二亿七千万,价码足够多到让鲜卑心动。

鲜卑接受册封后,开始进攻掠夺北匈奴,北匈奴在汉军和南匈奴、鲜卑的联合打击下烟消云散。原本南匈奴想着统一匈奴全境,但东汉并没有这个打算,而是继续分化,册封了一个新单于。 鲜卑于是占据了北匈奴的大部分地盘,加上北匈奴遗留的十余万众,迅速实力大增。短短二十多年成为了新的边患。从115年开始,一些鲜卑的部落屡次进犯边塞,曾在春秋战国时期,燕国拿下的上谷、渔阳、辽西等地,成为了鲜卑袭扰的重点,这是东汉没有料到的。

特别是檀石槐的出现,鲜卑统一成为了东汉的敌对政权,原先的部分投降归附的部落也不存在了,东汉“遣使持印绶封檀石槐为王,欲与和亲”,但檀石槐不接受,继续寇边侵扰,还将鲜卑全境按左中右划分为三部分,封三名“大人”管辖。

公元177年,夏育、田晏、臧旻三人各率万骑兵分三路、出塞两千余里攻打鲜卑,这一战在檀石槐的带领下,以东汉失败告终,且阵亡者十之七八,鲜卑已成气候。 好在鲜卑的社会发展水平没跟上,181年檀石槐一死,继承人和连又太过平庸,鲜卑也没有完整的体制,一个松散的政权再次分裂为三个集团。一个是檀石槐后裔步度根,控制太原雁门一带;一个是轲比能拥兵十余万,占据代郡、上谷一带;一个是素利、弥加控制辽西、渔阳一带。

曹魏对这些分裂的鲜卑采取怀柔政策,册封他们这些首领为王,维持北疆的稳定,重点还是放在中原地区。 一个分裂的鲜卑对于曹魏来说,要比一个统一的鲜卑威胁更小,如果出现像檀石槐这样的人物,势必让曹魏分散精力防御。但不巧的是,还真出现一个类似的人物——轲比能。 轲比能没事就侵扰曹魏边境,收买辅国将军鲜于辅改变了曹丕对轲比能的打压政策,招降汉人教鲜卑制作兵器甲盾、传授文字,模仿中原制作旌旗、以鼓节为进退操练军队,进攻素利、杀步度根,统一之心昭然若揭。

如果轲比能再次统一鲜卑全境,无异于让鲜卑出现第二次复兴,加上在诸葛亮北伐期间趁机袭扰,让曹魏很是头疼。 刺杀灭国 曹魏的幽州刺史兼护乌桓校尉王雄很早发现了这个潜在威胁,虽然以招抚的策略来拖延时间,但轲比能却没有停下统一的步伐。 步度根被杀,曹魏派去出击的苏尚、董弼被灭后,王雄意识到轲比能的壮大必须终止,派遣勇士韩龙前去刺杀轲比能。

一般来说,刺杀最高统治者这种戏码,对于松散的政权来说就是事半功倍。如鲜卑这种以野蛮掠夺为主代替贸易,各部落之间自营畜牧、不征徭役,联系上不紧密,全靠大首领征服各部落形成军事联盟,一旦大首领死亡就是“人亡政息”。 所以,韩龙的成功刺杀导致鲜卑“种落离散、弱者请服”、曹魏“边境遂安”,将鲜卑的统一延迟到了南北朝时期。 困难重重 虽然韩龙刺杀的过程没有留下记载,但是仍可以料想是怎样的惊心动魄。因为韩龙需要解决几个问题:怎么混入鲜卑族群?怎么靠近轲比能?怎么顺利刺杀? 鲜卑作为草原民族,与中原的征兵制、世兵制、募兵制不同,采用的是族兵制,全民皆民,上马就能弯弓射箭、成为骑兵。

这种族兵制受部落氏族影响较大,只要部落里的满12岁的男丁都有承担兵役的义务,战时靠着血缘和地域组成战斗组织,这种制度持续到北魏拓跋氏建立近三十年后依然存在。 在以血缘为关系的战斗部落中,韩龙究竟是如何混入进去、接近轲比能不得而知,但难度不会小。族兵制与中原宗族保甲相类似,坞壁堡垒处处可见,比如许褚在汉末时聚集宗族数千,共同修建堡垒抵御贼寇,一个陌生人的闯入较为容易被发现。

此人或许常年混迹边塞,对鲜卑语也通晓,如果韩龙想要不引起过多的注意,冒充鲜卑人的部族人混入鲜卑族群的可能性较大。 轲比能当时有十余万之众,数百数千人就能成为一个部落,每个部落有一名小帅,上有招呼时,以刻木为信听从号令,之间相互联系比不紧密。 韩龙混入族群后,必然对当时负责守卫轲比能的各个部落相当熟悉,遇到盘查时冒充其他部落的人才能应付。否则一旦暴露,就不是刺杀、而是硬闯,难度将再次加大。 当然这只是匿名潜入刺杀的猜想,如果同荆轲刺秦一样,必定是幽州刺史王雄与其一起用计,让韩龙携带轲比能心动之物、光明正大的靠近轲比能、务求一击必杀、以命换命。

可惜鲜卑当时还没有文字、也没有史书记载,曹魏的史官也未能知晓当时发生的具体情况,只留下“雄遣勇士韩龙刺杀比能,更立其弟”一句。 轲比能身死、弟弟继位,韩龙下落不明,引发人无限猜想。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