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冷兵器的重量那是越传越离谱,关云长的大刀还有明清时期武举考试的影子,李元霸的大锤就纯粹是演绎故事放飞自我了,甚至今天的影视剧中还出现了王五六十九斤大刀、冯子才千斤大刀的说法。这就大大低估了战争和武器的复杂程度,当时要真的有那种大力士,他们更好的武器选择就不会是百斤大刀、数百斤大锤等冷兵器,而是会直接抄起火炮等热兵器。
明清时期是热兵器普及的时代,大部分火炮的重量还真没李元霸的锤子重,更不会有影视剧中的冯子才大刀重。明朝前期很多火炮的分量就不足百斤,比如迅雷炮,这种火炮只有十来斤重,但它的威力可不小,这种火炮能把三钱重的钱子打出两三里,明代一艘福船上要带着20门。大力士们要是真能带着百十斤的大刀用一整天,也有千挑万选的高头大马,那他们大可以一人带上好几个,到战场上伏击敌人。
这种设想可不是本人突发奇想的脑洞,明代确实有这种战术。明代的铅弹一窝蜂就是单人携带的火器(它也被看作是大型火枪,但当时火枪和火炮没有太大的区别,英语中的枪炮都是同一个词,是近代才从口径上进行了划分),明朝后期还出现了单人马上携带的马上佛郎机炮,在战场上让蒙古人非常头疼。
明代晚期戚家军常用的虎蹲炮也只有36斤,可以一次发射5钱重的小铅子或小石子100枚,五百米内近战威力很强,可以有效压制敌人的密集冲锋,有“比鸟铳,一可当百”的评价。猛将们要是想建功立业,大可以一人拎上两个,和家丁一起配合作战,用这种武器突袭敌人。
类似的火器比比皆是,比如洪武年间明朝就出现了重121斤的莱子号大炮筒,洪武十一年的碗口铳重14斤四两,永平府的铜炮重六十斤;嘉靖年间的天字铜炮重量在324斤到490斤之间,玄字铜炮重49斤,地字同炮160斤;崇祯年间的毫州城的红夷铁炮更是连关二哥的青龙刀都不如,只有70斤,刘铤刘大刀和卢象升玩转它应该不难。这些都是有实物可查的明朝大炮,分量也没有超过评书高手们的上限,但就是没人愿意用。 明朝还有500斤重的发碽,这种火炮是明朝山寨葡萄牙人的产物,是当时的大杀器,一度是倭寇在江南攻城略地的利器。明朝人这样形容它的威力,“铜发熕,每座约重五百斤,用铅子一百个,每个约重四斤。此攻城之利器也,大敌数万相聚,亦用此以攻之。其石弹如小斗大,石之所击触者,无能留存。墙遇之即透,屋遇之即摧,树遇之即折,人畜遇之即成血漕,山遇之即深入几尺。不但石不可犯而已,凡石所击之物,转相抟击,物亦无不毁者,甚至人之支体血肉,被石溅去亦伤坏。又不但石子利害而已,火药一爇之后,其气能毒杀乎人,其风能煽杀乎人,其声能震杀乎人。故欲放发矿,须掘土坑,令司火者藏身,后燃药线,火气与声,但向上冲,可以免死。仍须择强悍多人为之护守,以防敌人抢发熕之患。若非攻坚夺险,不必用此也。”
明军中还有150斤到1000斤的大神铳,有120斤的威远炮,明朝的火炮大多采用霰弹发射模式,经常打出“横击二十丈”的效果,只要那些能玩转百十斤冷兵器的大力士和猛人把它们带到战场上,用他们的另类战马冲锋,干掉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就容易多了。可惜的是能把120斤大刀“运转如飞”的刘铤却没有自己带着120斤的威远炮作战,结果被八旗军杀死。
清代也有300到380斤的冲天炮,有500斤重的制胜将军炮、250到370斤的金龙炮,它们的分量也没超过评书好汉的上限。这些火炮要是太强人所难的话,清朝还有重110斤铁心铜炮,康熙年间还有重140到170斤的威远将军炮,重36斤到100斤的铸铁子母炮,100斤的龙炮,清末还有大规模使用的几十斤重的抬枪,这些火炮、火器可都在王五们的承受能力范围内。
明清时期是有能在科举场上玩转百斤大刀的牛人,但这些人用的都是练习兵器,实战兵器都没那么重。他们是很有力气,可也做不到拿着百斤武器打上一整天,否则举着轻型火炮突击岂不是更轻松?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