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改编自莫言的小说,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单靠小说中的故事模来板抒发情怀是不够的,电影更依赖于导演自身对影像语言的把握和艺术造诣,将文字语言转换为影像语言,通过二度创作升华原著的主题,将小说的写意与电影的写实相结合,最终实现在电影院里为观众奉献一场视觉文化大餐。 张艺谋对《红高粱》的电影改编非常成功,该片以浓烈的色彩,豪放的风格,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旺盛的生命力。色彩对于现代电影来说,绝对是大功臣,张艺谋的电影讲究形色之美,可以说正是从《红高粱》开始的。

在众多色彩中,张艺谋独爱红色,他执导的许多电影都与红色有关。他自己说,他喜欢红色与他是陕西人有关。从电影艺术的视觉效果看,红色富有画面感,有表现力,视觉冲击力,红色的饱满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电影的造型艺术赋予一定的表现力。 色彩不仅有历史,而且有文化。每个人都有自己钟情的颜色,其中原因除了先天的颜色记忆和感受,还有后天的环境和经历,二者共同对人的色彩喜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红色是一个很古老的颜色,是品质最纯粹的三原色之一,也是人类最早发现和使用的颜色。在全世界的色彩语言中,红色是第一个被命名的古老颜色。红色来源于两个最基本的经验:一个是血,一个是火。红色的火被原始人视为天神力量的象征,它可以驱赶寒冷和黑暗,还可以防止野兽袭击,更重要的是可以烧制出美味的食物,但同时它也是具有毁灭性的,用燃烧一切的形式来换取新生。

红色的血代表生命,在东西方文化中都有所体现。在古代,据说新鲜的血能医治最严重的疾病。埃及有个传说,一个法老为了治愈自己的麻风病,他需要喝150个犹太小孩子的血,这一行为最终导致犹太人逃出了埃及。为了避免自然灾害和瘟疫,瑞典人曾用国王的血来祭祀神灵。《孟子》里也讲过用牛血衅祭祀的事。我们中国古人常用写血书以示用生命来担保,喝血酒来盟誓。红色的血体现的是赤诚之心。

红色在东方人的眼中,特别对于我们中国人是一个特别的颜色,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红色来表达喜庆的场面,代表着热情,生命力的旺盛。《红高粱》整部影片以红色作为主基调,片中大量场景中红色的运用给人热情奔放的感觉,与影片所要传达的主题相吻合,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在电影中,每个场景的主体色调中都有鲜艳的红色出现。影片的开头便是黄土高坡上红色的轿子,里面坐着被红色包围的新娘:红润的脸庞、红盖头、红棉袄、红鞋子。作酒坊里红红的高粱酒,高粱地里红色的鲜血,到影片结束时,红色的阳光,日寇军车爆炸的火光与黑烟,和血红色的天空一起完成了影片最华美的乐章。

色彩构成是指在色彩基调之上的色彩组合及其关系,它的重要功能是创造出具有鲜明视觉感的色彩特征,并蕴含某种意味,成为抒情表意的视觉符号。 色彩成为电影画面中非常重要的表意手段,在颜色的对比与变化中展现导演的思想和创作意图。红色笼罩下的《红高粱》,一个真实故事空间的构造更接近于一种情绪的表达,用颜色来完成对自然生命力、对自由的渴望与赞美。

在影片结尾处,日军突然来袭,送饭途中的“我奶奶”倒在血泊中,鲜血染红了高粱地,日全食后天地变得通红,整个屏幕都被红色铺满,红色在此时的艺术扩张力达到了一种凝重的永恒效果。被鲜血染红的红高粱,既体现了“我爷爷”、“我奶奶”旺盛的生命力,也展示了被日本人残害之后的悲愤与仇恨。张艺谋运用红色的象征意义,来赞美女性,讴歌生命,并通过各个局部色调关系形成了红色色彩的节奏递进,进而构筑出色彩情绪线的激昂上扬,最终将色彩与故事情节合二为一推向高潮。

“火”这个红色在《红高粱》里出现的镜头数也非常之多,分别以蜡烛、油灯、灶台柴火、外景柴火、火把火、酒碗火、枪火等等形式出现。 “火”基本的语义内涵是温暖和光明,“火”的隐喻有暗指人的情欲和情绪,也指过度放纵情欲而带来的灾难和惩罚,还有复仇之火。

在电影里有红色的柴火,从剧情的角度来解读,柴火象征温暖的大家庭,有亲情和爱情。到了罗汉大哥死后,红色的火则成为复仇之火。“我爷爷”点燃了一碗酒火,酒的火、柴堆的火、以及两支粗壮的蜡烛之火,形成了一个“火”的世界。到了片尾,日本人打出枪火,酒缸的火,汽车点燃后的熊熊烈火,被大火烧红的天空,“我奶奶”之死引发了“我爷爷”、我爹以及民族的仇恨之火。 综上,以红色为基调的《红高粱》,色彩的真正意义不仅在于人物服饰、场景色调、道具色彩等组成的色彩基调,而且使色彩基调在影片中构成了一个整体结构的象征,一种情感的表现形式。张艺谋借助红色的象征意义,使整部影片达到了文体层面的整体象征,具有深刻的含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