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中国相处这件事上,印度方面始终抱着对抗的想法,寻求超越中国。为此,印度对于其国内的中企和中国投资,可以说相当不客气。但印度怎么也想不到,给中企设置了那么多障碍,结果最后困住的,是印度自己。

从2020年开始,印度方面就加大了对在印中企的打压力度,两国关系和正常的商业活动受到了严重影响。四年后的今天,有人发现了不对劲。印度媒体《经济时报》报道,中印关系紧张已经使印度损失了150亿美元和10万多个就业岗位。

我们注意到,这些影响主要集中在电子制造领域,和印度对中企的限制领域基本上重合了。这几年,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或者是看到,印度是怎么为难在印中企的,其时常以莫须有的理由向中企罚钱、冻结资金,或者是突击审查。

比如说去年印度就以非法汇款为由,冻结了小米48亿元的资金。之后,印度还针对中企提出一个离谱要求,那就是在印中企的高管要由印度籍人士担任,这和公开强抢中国企业已经没什么区别了。

【莫迪第三任期面临诸多经济挑战】

抛开中企在印度的运营,印度对于中国人入境,尤其是中企工作人员的入境,也设置了不少关卡。印度国内人士透露,现在差不多有4000-5000名中企高管的签证被卡,迟迟无法通过审批。

甚至印度还以此为筹码,声称什么时候边境问题解决了,什么时候两国经贸往来就能正常化,中企在印度的营商和投资环境也将变好,试图施压中方在两国边境问题上让步。

最终,印度方面针对中企,带来了许多负面效果。

最直接的,就是中企到印度的投资意愿下降。由于印度过于严苛的审查制度,不少中企都选择停止对印度的进一步投资。甚至部分中企不仅不继续投资,还打算从印度撤出,这导致的后果就是印度大量的制造商将不得不关门。有分析表示,如果中企继续在印度投资,将为印度创造50-70亿美元的出口收入。

与此同时,中企投资意愿减弱,将严重影响印度的“生产关联激励计划”,该计划的目的,是吸引外国对印度投资,从而使印度在供应链上取代中国的地位。可现在的情况是,中印在商业关系上的僵局,导致供应链向印度转移的难度增加。

【中企在印度频繁遭到不公平针对】

一方面,除了印度,供应链还有越南、马来西亚等合适的转移目的地。另一方面,印度对中企的针对性动作,也影响到了其它国家对印投资的意愿,其担心会受到和中企一样的待遇,所以对于在印投资建厂非常谨慎。印度官方数据显示,2023年,印度吸引到的外国直接投资,是200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另外,印度方面的刻意针对,也降低了中国公民,尤其是技术人员前往印度的意愿。粗略估计,前往印度的中国技术人员,只达到了印度需求的五分之一。而印度接收来自中国的供应链转移,相关技术和技能的转让,生产装备的安装和调试,效率流程的建立等等,都需要中企高管和技术人员的支持与帮助。

所以,印度针对中企,最终阻碍的还是本国制造业的发展。

莫迪的第三任期本就面临诸多挑战,反对派正牢牢抓住日益扩大的不平等,对莫迪政府发起猛烈进攻。在这种情况下,莫迪如何刺激印度经济发展,推动“印度制造”进程,实现其2014年上台时承诺的每年创造2000万个就业岗位,都非常值得我们关注。

我们不否认,印度这几年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不少成果,已经跻身世界前十大经济体。但是,印度一向喜欢夸大事实,哪怕只是60分的成绩,也要说成80分,其增长迅速的GDP数据也被指“水分太大”。

【印度失业率创新高】

数据显示,印度今年四月份的失业率明显攀升,从上个月的7.4%增加到了8.1%。而从2023年11月以来,印度的食品通胀率就超过了8%,蔬菜和粮食谷物上涨的价格已经超过了两位数。同时,印度的贫富差距日益严重,食品通胀等进一步加重了这一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就导致印度人口虽然多,但国内市场的深度不足,外国公司因此并不会将全部的供应链都转移到印度。所以,就印度当前的情况来看,将中企排除在外,显然不是明智的选择。

如果不改变对中企的态度和政策,印度的经济将继续受到冲击,至少这四年来损失的150亿美元的大窟窿,要补起来是非常困难的,印度想要追上中国的目标也将更加难以实现。

最后还要说一句,不止是印度,所有国家都不能忽视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已经深度融入国际供应链中,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将中国和中企完全排除在外,都是不可能的事情,这里我们就要特意点名美国及其盟友了,其必须尽快停止炒作“对华脱钩”,或者是“对华去风险化”。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