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历史学家张岱在他的《石匮书后集》中,曾经绘声绘色地描写了崇祯三年,前督师蓟辽的袁崇焕被执行“凌迟”之刑的惨状,说他的肉被割下一块,老百姓争抢一块吃掉。抢不到的就拿钱买,最后“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搞得袁崇焕尸骨无存,可谓是凄惨至极。

看这个阵势,恐怕不清楚细节的人都会哆嗦一下,默默感慨这袁崇焕究竟是犯了多大的罪过,最后竟然被如此处置?袁崇焕被执行如此惨烈的刑罚,究竟是不是他罪有应得呢? 不少的历史读物中,对于历史事件往往会采取“宜粗不宜细”的态度。而对于袁崇焕,不少读物的定性是,袁崇焕本来是一位明末的抗清英雄,清朝(当时国号还是后金)对于袁崇焕极为忌惮,因此施行了一套“反间计”。

崇祯二年,清军打进北京城下,袁崇焕亲自带兵救援,两军对峙。这时,后金俘虏了两个太监,两个金兵在他们的隔壁大声密谋,意思是后金军与袁崇焕之间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协定。第二天后金故意放两个太监逃回去,崇祯听了之后就决定,把袁崇焕杀掉。 这是历史通俗读物中对于“袁崇焕案”的大致记载,可以说是粗的不能再粗了。但是袁崇焕案可远没有那么简单。

事实上,关于袁崇焕究竟冤不冤枉,一直都是众说纷纭,堪称是明末清初这段历史中争议最大的话题,几乎没有之一。不管是支持袁崇焕的,还是反对袁崇焕的,任何一方扒拉出来的史料,雇个说书的在天桥底下说个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看到这里恐怕会有不少朋友会很好奇了,不就是一个案子吗,为什么还能吵如此之久? 这个问题比较好解释。明末清初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就是,史料太多、太杂。 明朝的灭亡属于一种很奇怪的状态,在底层人看来属于是早就该完蛋了。李自成出潼关,稍微往东边一打,明政府的统治立刻就土崩瓦解掉了,那真是一路打一路赢,几乎畅通无阻地打到了北京城。

但是相比之下,豪绅们对于明朝的灭亡却没啥感觉,该喝酒喝酒,该吃饭吃饭。直到清军打过来了才意识到大难临头。 这个奇怪的情况,主要是因为他们不怎么上税。当时的明朝有“三饷”,分别是“辽饷”,也就是在辽东对付清军。“剿饷”,也就是在国内对付农民军,还有“练饷”,毕竟打仗是要练兵的。 而豪绅是东林党的“基本盘”,他们不肯交税的,那就只能跟平民征税。最后就是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情况了。而在明末清初,有大量豪绅们都挺有功夫写笔记小说,记录当时发生的历史。但可能很多人都会好奇了,史料多不是好事吗?为什么会说这是麻烦呢?

因为这些人的视角不同,立场不同。所以很容易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到底哪些是真实的历史,哪些是他们因为种种情况而掺杂甚至伪造的私货,都不好说。而袁崇焕案之所以风评如此混乱,基本就是这种情况。无论正方还是反方,都能扒出来一堆符合自己观点的史料。 因此,我们在这里就尽量不提这些眼花缭乱的史料,抛弃上帝视角,仅从当时的崇祯皇帝的视角来看待此事。

崇祯元年,朱由检在诛杀了魏忠贤之后,基本掌握了权力。而崇祯即位之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启用袁崇焕。 毕竟万历、天启年间,女真部族的努尔哈赤横扫辽东,纵横无敌,在萨尔浒之战大败明军20万。从此之后,明军在辽东几乎已经站不住脚了。然而就在这时,袁崇焕孤身镇守宁远,第一次阻挡住了努尔哈赤前进的步伐。

据说,努尔哈赤在这一仗中被袁崇焕的火炮伤到,又因为宁远之战的大败而一病不起,最后含恨去世。此战之后,袁崇焕名声大噪,但是又被魏忠贤所忌惮,所以一直赋闲在家。 对于崇祯来说,在辽东地区打过胜仗的明朝将领屈指可数,袁崇焕正是这样的一位将才,不用简直没有天理。所以他火速提拔袁崇焕为蓟辽督师,总管对后金的战事。 崇祯对于袁崇焕可谓是礼遇至极,甚至还赐给他尚方宝剑。最后,崇祯问袁崇焕,你这一去,多久能平定辽东呢? 袁崇焕的回答让人瞠目结舌:五年就够!

袁崇焕这一番话,可以说是非常自信了,然而,他崇祯元年七月起复,崇祯二年十一月就被撤职,崇祯三年被凌迟处死,等于说,他一共就干了一年半,连五年的三分之一都不到。 那么,是什么让崇祯心急火燎,只过了一年半就把袁崇焕杀了呢? 袁崇焕上任之后的第一件引起争议的事情,就是诛杀毛文龙。

毛文龙是明朝的皮岛总兵。这个皮岛虽然只是一个岛,但位置非常重要,它孤悬海外,却正在后金地区的大后方。一旦后金的军队伸出去过长,皮岛就会出兵,在后金的后院放火。而后金没有海军,对皮岛上的毛文龙可谓是无可奈何。因此,毛文龙是明朝牵制后金的一颗非常重要的棋子。 然而,袁崇焕却用尚方宝剑,诛杀了毛文龙。用袁崇焕的话说,这是因为毛文龙拥兵自重,不听指挥,所以要杀鸡儆猴,借毛文龙的首级一用。

从不少史料来看,毛文龙天高皇帝远,的确是做过不少出格的事。而袁崇焕的性格可以说是说一不二,绝不允许有人不听他的命令,所以杀个毛文龙立一立威,也很正常。 但不管怎样,毛文龙这一死,直接就造成了一个很恶劣的情况,那就是皮岛地区群龙无首。 本来毛文龙作为一方军阀,还能镇得住手下的人,结果袁崇焕把毛文龙一杀,又没有安排足够有能力的人接替毛文龙,结果就是,皮岛地区对于后金的威胁不复存在,后金的大后方安静了下来,可以肆意劫掠了。

从崇祯的角度来看,杀个毛文龙,这件事情说大不大,说小那可真不小。所谓说大不大,这是因为当时的崇祯对于袁崇焕可谓是高度信任,把尚方宝剑都给他了,那袁崇焕杀谁都没有问题。 可是,毛文龙毕竟是一方军事主官,级别跟袁崇焕其实差不多,不打招呼直接杀了,就这一点,皇帝也完全可以用来追究袁崇焕的责任。况且,杀掉毛文龙,给明朝是实打实地带来了损失。所以此事如何处置,全在崇祯的一念之间。 但崇祯选择忍了。

而袁崇焕干的第二件有争议的事情,就是与东蒙古部落做贸易。 按照袁崇焕的设想,他与东蒙古部落做贸易,到时候就可以与蒙古结成联盟,共同对抗后金。然而,当时的东蒙古部落早已经与女真部落达成了联盟,所以袁崇焕与东蒙古部落做贸易,这个基本可以算作间接资敌的行为。 我们说过,袁崇焕上任的时间其实很短,所以不管好事还是坏事,他干成了的都很少。但这最后一件事情,却实打实地把袁崇焕送上了绝路。

崇祯二年十一月,皇太极率领后金军队流窜到了北京城下。 对于这种情况,可能很多人都会十分震惊:袁崇焕不是守辽东守得死死的吗?皇太极的军队是从哪打到北京的? 有一说一,这的确不怪袁崇焕。袁崇焕在任之后,就加大力度修筑“关宁防线”,即“山海关-锦州-宁远防线”。辽东到关内,只有“辽西走廊”这一条路好走,一旦死守住这块地区,后金军想进关内,那就只能翻山了。

结果皇太极还真翻山了。他率领部队,在蒙古部族的带领下,从草原绕了个圈子,将明朝的关宁防线绕了过去,翻过喜峰口长城,打进遵化,一路长驱直入,来到北京城下,大肆劫掠。 然而从崇祯的角度来看,不管皇太极是哪里来的,这一举动,都可以说是让袁崇焕“五年平辽”的许诺化为了泡影。毕竟他平辽平了一年多,后金不但没有被平定,反而跑到北京城下撒野了。

当然,此时的袁崇焕其实还有救,如果他火速带兵回去救援,还能将功折罪。 但是袁崇焕接下来的举动,却让崇祯皱起了眉头。面对后金军,袁崇焕的部队几乎毫无办法。当然这个也很正常,当时的明军要是能在野战打得过后金军,那明朝至少不会亡在崇祯手里了。不过皇帝就在身边,只要足够拼命,皇帝念在你一片忠心,将功折罪还是有希望的。 但当崇祯在紫禁城召见袁崇焕,对他给予勉励的时候,袁崇焕却提出了一个诡异的请求:希望能打开城门,放军队进城休息。

袁崇焕的本意可能是没有问题的。然而在崇祯皇帝眼里,袁崇焕在任一年多,说好了“五年平辽”,结果平辽平到了广渠门,也就是北京二环里,后金军在北京周围打家劫舍,杀人放火,袁督师毫无办法,现在还要把军队放进来,那他接下来想干什么? 因此,袁崇焕被逮捕甚至被处死,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毕竟因为袁督师之前的拉垮表现,京城里几乎盛传袁崇焕与后金勾结谋反的谣言。而袁崇焕被凌迟处死之后,北京城的百姓们争相抢夺他的肉吃,也就可以理解了。

如果复盘一下袁崇焕这一年多的督师生涯,可谓是大起大落。说实话,说袁崇焕通敌卖国,这大概率是不太可能的。但是说他能力有限,只能做将才,做不了帅才,也没什么问题。而用凌迟这样残酷的手段处死这样一位高级官员,似乎也并不妥当。 但我们在这里,也只能尽量将历史的大致情况梳理一下。关于那段历史的细节,可以说是卷帙浩繁,如果要详细列出,这恐怕都能写一本书了。因此,我们仅在这里进行抛砖引玉,希望终有一日,袁崇焕的问题能得到一个最终的定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