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孩子在北大校园研学

近日,83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在参加“流动科学站”广西站项目时,鼓励孩子多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去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认为近几年广泛兴起的“研学”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刘嘉麒院士表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感受到学习和家庭里遇不到的事,还能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在实际生活中探索学习科学知识。孩子们可以有勇气,有智慧的去解决一些问题,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所谓“研学”,是一种重要的校外教育形式,是一座没有围墙的教室,全称为“研究性学习”,即深入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途径。与其他探究式学习相比,研学更加注重揭示事物的本质和细节。

“研学”是一种将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教育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索性,让学生在旅行中通过观察、调查、实践等方式,深入了解自然、社会和人文等各个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与传统的教育方式相比,研学更具包容性和综合性。它不仅关注学生的学识积累,更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受。在研学过程中,学生有机会走出校园,接触到更广阔的社会环境和自然景观,领略到不同地域的文化风情,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力。

此外,研学也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游学”文化,与中国古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格言不谋而合,可以说研究性学习政策正是对这一文化传统的延续。

图为学校开展的研学活动

2017年,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纲要》,把“研学”纳入了学校教育学分系统。经过不断实践,在新高考的要求下,高中生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现在,研究性学习已经被纳入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研学”也成为了学生的必修课。

国家大力推动“研学”,对这种教育模式越来越重视。那么,走出去“研学”对孩子来说有什么好处呢?

第一,孩子在书本中汲取的知识,可以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书本是他们的窗口,而现实则是他们的课堂。当课堂上的学习与实际体验相融合时,知识就会变得更加生动和有温度。通过观察万物、借鉴世界,将原本只能通过文字感知的人文自然变得触手可及、可感知,这样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达到”知行合一“的状态。

第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可以帮助他们拓展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灵感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了无数壮丽奇观,每一个独特的自然景观都能引发孩子们的探索欲望。这种好奇心为孩子们提供了创新的土壤,激发了他们追求新鲜事物的欲望,从多个角度提升了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三,在“研学”中,孩子们将体验到集体生活的意义,学会承担责任。这种生活方式是学校生活的拓展,孩子们从个人学习转变为团队合作,团队成员需要默契配合,各司其职。通过“研学”培养孩子们的角色认知和责任感,学习团队合作的技巧,通过努力完成任务,实践责任,感受团队的荣誉。

图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

第四,孩子们在旅途中,通过研学旅行这种方式,以愉快的心境看待学习,缓解了因分数产生的学习竞争焦虑。这种方式让孩子们走出课堂,以玩乐的方式增长智慧,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

为了让小朋友在启蒙教育中接触传统文化思想,增长见识,凉州区第九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们在老师和家长的陪同下踏上了武威文庙研学之旅。在活动中,孩子们穿着古代服装,进行净手礼。在文庙的汉服礼仪师傅的引导和示范下整理衣冠,背诵《弟子规》的片段,在朱砂启智、击鼓明志、启蒙描红等环节中,孩子们学习古代礼仪,深刻体验中国传统文化。

不止幼儿园,为了让学生更亲近大自然,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东营市晨阳学校组织了秋季研学实践活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校开展了各种不同的活动。三年级的学生在野外捡拾自己喜欢的植物茎叶,发挥创意,制作出一幅幅独特的自然笔记。四年级的学生在壮观的稻田前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在地瓜田里体验劳动和丰收的快乐。五年级的学生们踏入刘集红色教育基地,深刻体验到前辈们高尚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同时也坚定了传承红色基因的决心。

学校积极促进“研学”活动的背后离不开双减政策的实施。自双减实施以来,我国的教育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不在以分数作为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上课地点也不仅限于学校教室,更多的是让孩子走出去,以实践求取真知。

双减不是简单地削减教育内容,而是削减低效、重复的教育。“研学”作为一种教育方式,能够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洞悉其本质和原因。我国倡导创新思维,提倡国民素质教育,“研学”实际上是在弥补传统应试教育的不足之处。

图为贵州坝陵河桥梁博物馆研学活动

为了深入贯彻《关于减轻学生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贵州省教育厅和贵州省坝陵河桥梁博物馆合作,推出了涵盖各个年龄段的STEAM桥梁课程。内容涵盖桥梁承重测试、桥梁检修等实验实操课程以及桥梁医生科普软件。这些课程已经吸引了200多所学校的4万多名学生参与“未来桥梁工程师”研学实践活动。

“研学”不仅是在实施双减政策后学校素质教育方式的改变,同时也在培养孩子们坚毅、恒心的特质,实现了课程育人的目标。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知识的开始是实践,而实践的成果又是知识。通过实践积累的智慧,希望学生积极地运用所学课本知识,不断地掌握学习方法并灵活运用,在新时代教育下,全面成长。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