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对历史军事爱好者来说,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围魏救赵”、“以逸待劳”、“孙庞斗智”可谓耳熟能详。 《史记》中单独有一篇以孙膑、庞涓之间的恩怨为线索,讲述了孙膑如何用计一步步打败对手庞涓,使齐国赢得桂陵、马陵两场辉煌胜利的历史故事。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两场战役的结果改变了历史的走向。原本称雄七国的魏国从此衰落下去,而齐国得以壮大实力,孙膑也因其兵法名扬天下。 不过史书对此描述的非常简单,很难想象作为兵法家的孙膑,在两次战役中使用相似的计谋,居然让同为杰出将领的庞涓乖乖落入圈套。 这似乎让人觉得庞涓太过愚蠢,跟他前期取得胜利所具备的智谋不匹配,也变相降低了孙膑胜利的“含金量”。因此,很有必要还原一下历史上桂陵、马陵之战的真实面貌,让世人领略一下古代军事大家智谋交锋的风采。 师兄弟恩怨为哪般? 经过数百年春秋时期的征伐和兼并,原本数百的诸侯国,除了传统强国秦、齐、楚、燕、韩、魏、赵七国以外,只剩下宋、卫、鲁、邹、中山、越、东西周等国苟活于世。 对于孙膑和庞涓这对生死大敌,史书是这样记载的: 孙膑是兵圣孙武的后代,与庞涓曾是同学,二人一起师从鬼谷子。关于这件事《史记》并没记载,但唐朝《鬼谷子天髓灵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初以传孙子、庞公。”自此以后,后世便把孙膑和庞涓当做师兄弟了。

在《史记》中形象生动地讲述了二人的恩怨: 庞涓学成之后,早一步出山在魏国得到重用成为上将,由于嫉妒孙膑的才能,便将孙膑诱骗到魏国,捏造罪名将孙膑处以膑刑和黥刑,对其极尽羞辱。 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因齐国使者欣赏孙膑的学识,将他救出了魏国,先是成为田忌的幕僚,后来成为齐国的军师。这样一来,围绕“围魏救赵”这场两国大战,就成了孙、庞二人军略与恩怨的对决。 桂陵之战:围魏救赵之偏师诱敌 公元前354年,齐国派田忌带领8万大军,联合宋、卫两国军队攻打魏国城池襄陵。 正值魏国全力进攻赵国的关键时刻,大将庞涓不得不从茬丘分兵进攻卫国,想要迫使卫国撤军,并引诱齐军主力前去救援。 庞涓的军事意图很简单,既可以牵扯齐军主力,又可以解襄陵之围。庞涓已经率先出手,对孙膑来说,至少有三种应对策略:

1、不理卫国,径自前往赵国支援。如此一来,庞涓会放弃攻打卫国,集中兵力全力阻击齐军前往救援邯郸的行动。2、救援卫国。如果这样做,正好中了庞涓的计谋,齐军依然会被拖住,救赵的目的不可能实现。3、既不救卫,也不救赵,按照原定计划攻打襄陵。这样的选择很冒险,魏国能否从赵国退兵看天意,结果根本不知道,但卫国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一定会被攻破,到时候卫军士气大落,很可能会造成哗变。无论选择哪种应对方式,结果都不确定。但孙膑不想一开始与庞涓主力交锋,形成缠斗和消耗。他的决断,不仅关乎双方十数万将士的生死,也决定大国的兴衰,甚至影响到了秦国未来统一天下的步伐。 孙膑思考良久后,指着行军地图点出了一出人意料的区域——平陵。攻打平陵将给敌人一假象,齐军统帅不懂军事。

平陵是魏国重镇,甲士众多,齐军很难在短时间内攻打下来。它的南边是宋国,北边是卫国,半路上还有室丘,很容易被隔绝粮道。 这次齐国出兵,总兵力为“五都之兵”,五都指的是齐国五座大城:临淄、即墨、高唐、平陆和莒。 孙膑的计策便是让“不知兵”(军事能力稍弱)的临淄、高唐两都大夫(城市的军政首长)带领万余兵力,伪装成齐军主力进攻平陵,同时还做出了不断增援的假象,让魏军认为齐军主力在此。 果不其然,战况像孙膑设想的一样,攻击平陵的偏师吸引了魏国黄、卷二邑全部主力,当魏军很快消灭了平陵城下的齐军后,并没有发现田忌的主力军,想当然的认为齐军主力正在攻打襄陵,于是急匆匆地赶赴襄陵解围。 此时,魏国都城大梁的防御出现了很大的漏洞,孙膑战前预估最理想的战况“围魏救赵”形成,齐军主力踩准这个时机全速奔袭魏都大梁城。 魏国三线作战,主力正在攻打赵都难以抽身,庞涓部围攻卫都打得如火如荼,在如此危机的时刻,庞涓只得放弃唾手可得的灭国之功,抛弃辎重,一路狂奔追击齐军主力。 庞涓从个方面得到的消息显示,攻击大梁的齐军数量不过3万,而且刚刚打过败仗,又是孤军深入,军心不稳,只要抓住机会,还是有希望一战功成的。但他没想到的是,他所看到的和想到的都在孙膑的预料之内,当他率军到达桂陵时,直接就悲剧了。

桂陵山路崎岖,道路狭隘,齐军在此埋伏,打了魏军一个措手不及。在齐军的全面围攻之下,魏军最终全军覆没,庞涓也被生擒活捉。战后两国和解,但庞涓被放归之事史书并未记载。 马陵之战:攻魏救韩之孙膑减灶 桂陵战后,魏国损失精兵数万元气大伤,经过数年的休养生息,军力得以恢复,逐渐又开始实施向外扩张的策略。 公元前343年,魏惠王在逢泽摆出仪仗,效法齐桓公称霸,包括秦国在内的诸侯国都派使臣赴会,但是韩国和齐国因为自身的原因并没有响应,于是魏王派遣大将襄疵领兵攻打韩国,由此看来,“逢泽会盟”就是马陵之战的起因。 魏军攻入韩国境内一路势如破竹,韩王派将军应战,结果五战五败,后求救于齐国。齐威王待魏、韩双方消耗巨大,皆疲惫不堪之时,任命田忌为主将率领齐军直驱大梁。孙膑在齐军中充任军师,一如桂陵之战,居中出谋划策。 魏王眼见对韩胜利垂手可得,可是齐国又出来捣乱,其恼怒之情自不必多说。马上转变策略放弃与韩国作战,转而将兵锋指向齐军。魏惠王即命太子申为主帅,庞涓为大将,拥兵十万气势汹汹地扑向齐军,企图一战决胜。 此时,孙膑抓住魏兵看轻齐军战力的情况,在熟悉了战场地形之后,定下“减灶诱敌、设伏聚歼”的作战策略。展示给敌人的是在魏军的追击下,齐军士卒大批逃亡,吸引魏军放松警惕快速追击。

孙膑却利用马陵的有利地势埋伏了1万名弓箭手于道路两侧,并约定夜里以火光为号一齐放箭。 庞涓率军3天急追下来,武断地认为齐军斗志涣散,士卒逃亡过半。立功心切的庞涓丢下缓慢的步兵和辎重,只带着精锐骑兵,昼夜兼程终于在马陵追上了齐军,在路边见到一颗剥皮的树干上写着字,因天黑看不清楚,就吩咐士兵点起火把照明。 当他看到“庞涓死于树下”时,齐军已经万箭齐发,魏军瞬间死伤惨重,大败溃乱。庞涓眼见败局已定,心生死志既而羞愧自杀。齐军乘胜追击,又连胜数战,最终俘虏了魏军主帅太子申。 在两场战役中孙膑所用的计谋看似简单,实际上是孙子兵法中的“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和“以利动之,以卒待之”两计,想要在战场上应用出来却不容易。 庞涓作为孙膑的师兄弟这两条计策其实都懂,可是不知不觉间就上了孙膑的当,并不是庞涓多愚蠢,而是孙膑在定计时已经把对手庞涓的一切反应都算明白了,可见其谋略之高神乎其神。 马陵战后,齐国朝堂上开始内斗。田忌失势,孙膑也再无用武之地。根据史料记载,孙膑曾劝齐王收服秦、燕两国之心,并提出了“凡伐国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胜为上,兵胜为下。”的主张。 而秦、燕两国成为齐国关注的焦点大概是齐宣王时期的事了。由此分析,孙膑可能一直以谋士的身份活到了齐宣王继位时。但这时的战国已经是纵横家的天下,孙膑在战场上做出精彩决断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