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三股势力称霸四方,建立了各自的政权,而在政权建立之前,无数英雄血洒战场,数不清的士兵魂归他乡。历史是残酷的,却又是必然的,现在回看历史,真的有太多需要我们去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反思和借鉴的地方。三国时期的将士们没有固定的主子,前一刻还是刘备的士卒,打了一仗就投降,下一刻便成了孙权的属下。三位乱世枭雄三分天下后,曹操的国力最强,但是他去世之前都没有废除汉献帝,只是凭借天子之手,号令诸侯。刘备自称汉中王,后建立蜀国,孙权称吴王。

曹操和刘备最早期还是朋友,曹操欣赏刘备的忠义为人,也深知忠义是最锋利的武器。刘备曾经跟着曹操来到许昌,很多人建议曹操杀了刘备,但是曹操一直不忍心,最后刘备借杀敌的理由成功从许昌逃出来,他带走的士兵还是曹操的兵。曹操军事能力很强,政治手段也够狠,而且文采很好,可以说曹操是一代枭雄,他的聪明也令后人敬佩。刘备也了解曹操的聪明睿智,他们第一次见面是在袁绍的军营里,那时候诸侯们争相出来要除掉董卓。彼时的曹操和刘备惺惺相惜,但是,身为大汉皇族后裔的刘备一生秉承锄奸扶汉的志向,注定跟曹操不可能在同一个阵线。但是他们却都是高瞻远瞩的人,临死前都分别交代后人,必须严防一个人。 曹操临死前对曹丕说,司马懿是天下奇才,文韬武略,要善用司马懿,但不可重用,同时也要严加防范司马懿,为什么呢? 司马懿的祖宗协助项羽击败秦王朝,被封为殷王,司马懿年少的时候就很聪明机警,公元二百零一年,有人向曹操推荐司马懿,曹操对他的大名也是仰慕已久,便令人前去宣司马懿,但是司马懿见曹操篡夺大汉政权,软禁天子,然后用天子的名义对各诸侯下达命令,不想跟着曹操,就找理由说患病无法出仕,曹操不信派人前去查看,来人果然看见司马懿躺在床上无法动弹,这正是司马懿想让曹操看到的,所以曹操只好将此事先放下来。 公元二百零八年,已经成为丞相的曹操再次命令司马懿到他帐下任职,这次他不允许司马懿以任何借口推辞,并且下令,吴国司马懿还不来就杀了他。司马懿听后非常害怕,只得来到曹操身边听他派遣。 曹操是当世的一代枭雄,雄才伟略,慧眼识人,他很快便看出司马懿绝非池中之物,而且眉眼间野心勃勃,所以心里很不舒服,很多时候都会打压司马懿。但是司马懿却博学多识,私下跟曹丕的关系很好,司马懿的聪明才智正是曹丕需要的,所以经常看见曹丕找司马懿请教。曹操深知司马懿的不平凡,也曾经告诫过曹丕,让曹丕对司马懿要严加防范,但是司马懿并没有听进去。司马懿是一个非常善于掩盖真实想法的人,他可以掩藏自己的锋芒,在君王面前始终是一位忠实的臣子。尽心尽力的辅佐曹丕。曹操很多计策都是司马懿提出来的,当年,关羽把曹仁包围在樊城,杀掉了曹军大将庞统,吓得曹操要迁都,幸亏这时候司马懿提出来,利用孙权牵制住关羽,随后孙权派吴蒙围堵关羽,最终关羽寡不敌众,被吴蒙斩杀。不得不佩服,司马懿智力超群,有时候曹操都不及他。 公元二百二十年,曹操的头疾发作,不幸去世,他一统中原的霸业没有完成就走了,曹操走后,曹丕继承魏王的位子。司马懿一直在旁协助,有次,曹丕认为孙权率大军肯定是要袭击襄阳,他不听司马懿的劝阻,毅然放火焚烧城池,后来孙权没有进军,曹丕后悔没有听取司马懿的劝告,非常悔恨。

公元二百二十年十一月,曹丕逼汉献帝禅位给他。至此,曹操没有做成的事,曹丕做成了,自立为王,称魏文帝。 公元二百二十四年,曹丕率领大军讨伐孙权,站在江边视察士兵,曹丕命令司马懿待在许昌保护大后方,司马懿本来是推辞的,但是曹丕说要他为君分忧,司马懿不敢再推辞。他为前线将士们准备足够的粮草,对老百姓加以安抚,令曹丕在前线带兵打仗的时候无后顾之忧,此时的曹丕还是比较信任司马懿的,将自己的大后方全部交给司马懿。 公元二百二十六年,曹丕因病无法再临朝,他在临终前,命令司马懿,曹真,陈群以及曹休为辅政大臣,曹丕对儿子曹叡说让他要相信这三位大臣,但是还是要严防司马懿。很快曹丕去世了,曹叡继承王位,曹叡把司马懿封为舞阳侯。

这时候曹丕去世的消息传到了孙权的耳朵里,孙权率军攻打魏国,孙权与诸葛瑾和张霸兵分三路攻击魏军,司马懿一马当先,先后成功的打败了孙权和诸葛瑾,并且杀死了张霸。同年十二月份,司马懿被曹叡封为骠骑将军。司马懿倒是也乖觉,曹丕手上没有做什么出格的事,曹叡统治期间司马懿也没有放肆的反动。 这不得不佩服司马懿,虽然司马懿野心勃勃,但是还是挺能忍的,一直到曹叡的儿子曹芳登上帝位,因为年龄小,朝政大权被辅政大臣攥在手里,司马懿就是其中一个,他故意装作因为小妾难产死了而伤心的病倒,迷惑曹爽,曹爽果然被骗,结果被司马懿诛杀,自此,司马懿独揽朝政大权,一直到他的孙子司马炎接受魏王的禅让,建立晋朝。司马懿活了有七十多岁,很注重养生,否则怎么能熬死了魏国两个皇帝,最后称霸朝堂呢,他的两个儿子司马昭和司马师更是青出于蓝更胜于蓝。为孙子司马炎夺取魏国皇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司马家族的统治时间也不长,后被前赵所灭。动乱的年代,和平总是那么奢侈,老百姓也苦不堪言。

另外一个不得不提的是刘备。刘备临死的时候是在白帝城,诸葛亮带着阿斗急忙奔赴白帝城来见刘备最后一面,刘备临死前言辞恳切地对诸葛亮交代后事,把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让刘禅认诸葛亮作亚父,也就是第二位父亲的意思,这是笼络人心。另外假惺惺的告诉诸葛亮,如果刘禅不才,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诸葛亮自然不会这么做,他当即对天盟誓一辈子忠于刘禅,尽心辅佐刘禅。另外刘备还交代了一件事,让诸葛亮不能重用马谡,他认为马谡只会纸上谈兵,一定要切记。但是诸葛亮显然没有听取刘备的临终劝诫,否则怎么会痛失街亭呢。马谡是什么人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马谡,现在的湖北人氏,马谡有兄弟五个人,个个都有才华,可谓是人才辈出啊,马谡尤其的才华横溢,对军事也是侃侃而谈,诸葛亮对他特别看重,也特别喜欢,但是刘备却早已看出来,马谡说话过于浮夸,言过其实,但是实际才能却远远比不上他的这张嘴,但是诸葛亮没有听进去啊。还任命马谡做参军,经常跟他一起秉烛夜谈军事。可见对他的信任。 公元二百二十五年,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建议,对孟获加以宽恕,这才有了著名的诸葛亮七擒孟获。这让孟获心悦诚服的投降,至此,人心全部归降。

公元二百二十八年,诸葛亮率领大军准备北上讨伐魏国,诸葛亮是这样安排部署的,命令赵云和邓芝迷惑敌方,诸葛亮自己却率领大军单独去偷袭魏国的祁山,当时的先锋将军是谁呢,诸葛亮放着经验丰富的魏延不用,偏偏要在这么重要的战役中启用马谡做先锋。马谡不仅只会纸上谈兵,而且还骄傲自大,听不进去别人的劝谏。 他执意将大军驻扎在山顶,而不是山底,这样给了魏军张郃可趁之机,多次掐断马谡的水源,结果军心混乱,最后大败,严重影响诸葛亮的进军计划,最后失去了街亭,马谡也因为他的无知被下了大狱,最后诸葛亮下了军令,斩杀了马谡,尽管诸葛亮百般不忍心杀马谡,但是也不得不杀了他,因为这个错误太大了,可见街亭的失手对蜀国的进军影响巨大,马谡死后,诸葛亮还亲自到他的灵堂前悼念。后来诸葛亮重新整军出发,继续北伐,但是几次都无功而返,可以想见,街亭的失守影响深远。

综上所述,曹操临终前千叮咛万嘱咐,但是单凭曹操的教导也拯救不了子孙后代,也抵挡不住司马懿的勃勃野心。刘备也是如此啊,临死前告诫诸葛亮一定要多多考察马谡才能任用,但是诸葛亮对马谡期望过高终导致痛失街亭,以至于最终北伐的失败。我们有句话叫做人讲要离开人世的时候,说的话最真诚也最可信,该提防的时候还是要严加防范。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