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生,什么是福气?
《舌尖上的中国》里的一句台词说得好:“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
当我们退休了,也许在家乡县城养老,也许随子女外出,或者选择长期旅行。
不管在哪里,只要家里有烟火味,幸福感就油然而生。
01
好好吃饭,善待身体。
人是铁,饭是钢,一餐不吃饿得慌。
当老人端起碗,什么都不想吃的时候,问题就来了。要么是内心很痛苦,吃不下;要么是生病了,吃不得。
最可怕的是,老人闹情绪,用“不吃饭”来折磨自己。
事实上,不吃饭,除了可以折磨自己之外,就没有任何好处了。身体好,才能活久一点,也有更多改变困境的机会。
唐代诗人孟浩然去参加科考,落榜了。
他到襄阳的时候,刺史韩朝宗安慰了几句:“考不上,我推荐你。”
到了推荐的时候,发现孟浩然没有到场。刺史就派人去寻找。
原来,孟浩然在吃饭喝酒,好不惬意。
他对来者说:“业已饮,遑恤他。”
事业、前程,就那样了,难不成饭也不吃了。
是的,过去的事情不能改变,当下的事情,就是好好吃饭。养好了身体,才能用饱满的精神,迎接明天的太阳。
02
好好吃饭,子女放心。
退休了,但是不吃饭,这是让子女很担心的。
站在子女的角度想——母亲三天不吃饭,肯定是大麻烦。父亲吃不下饭了,可能是苟延残喘了。
别以为,养老都靠自己,和子女没有关系。
子女对父母的爱,是客观存在的,是天性。
若是为了子女工作安心、小家庭幸福,老人就要好好吃饭。并且在互相联系的时候,告诉子女,今天吃了啥,味道好极了。
若是老人有心,那就学一学厨艺,告诉子女,自己取得了进步,下次回家,一定尝一尝。
一点家乡味,一碗家乡菜,让家庭的氛围变得楚楚动人。逢年过节的团圆饭,注定是一顿百感交集的晚宴。
作家曾颖在文章中写道,和母亲相处多年,记忆最深的,是家里没有米下锅了,但是母亲仍旧让大家吃饱了——把半袋淀粉,用水搅拌一番,放在锅里熬成了糊,又变成了烙饼。
其实呢,父母做得饭菜很好吃,这就是游子们的乡愁。
想来,好好吃饭,能够给几代人带来幸福,为什么老人不这样做呢?别用拒绝吃饭、胡乱吃饭的套路,来伤害自己,这也会伤害子女的。
03
好好吃饭,生活自律。
我看过邻居王阿姨的一张日常时间表。
早晨六点多起来,去早市一趟,因为那里有农人在卖菜,特别新鲜。
上午去市场走一走,寻找自己需要的肉食。
中午认真做一顿饭,耗时一个小时。
到了下午,打一次麻将,然后回家继续做饭。
晚饭的量不大,但是特别注重营养。一顿饭,耗时一个半小时。
夜里,还得做家务,特别是把厨房整理好。
当然,所有的事情,王阿姨都会邀约老伴一起行动。
有人知道王阿姨的做法后,点个赞:“难怪两口子,感情那么好。难怪,两口子,精神那么好。”
是的,对比那些无所事事的退休老人,王阿姨的生活好多了。
有的人,退休之后,就不知干嘛去。早晨,听人说跑步好,就去跑步;傍晚,看人家都跳广场舞,他也去了;夜里,拿着手机,刷一刷,都是无聊的小视频。
睡觉前,发现自己晕乎乎的,生活乱糟糟的后果,就来了。
一天有三顿饭,做饭认真一些,耗时也会多。但是生活会因此变得有规律。吃饭准时,做饭有安排,营养能搭配。
04
好好吃饭,没有烦恼。
古人云:“有福之人不用忙,无福之人忙断肠。”
好好做饭、吃饭,其实是对情绪的一次整理。
情绪不好的时候,吃一顿,感受到美味了,立马改变了。
你可以把剁肉的过程,当成情绪的发泄;你可以把蔬菜整理,当成是插花。
看到辣椒油下锅,冲鼻子,也许眼泪都流出来了。可是流泪也是情绪的改变。
带上好心情,你就是把一锅菜,搞砸了,也是有滋味的。谁这一生,就没有那么几件事,失手过呢?
退休了,老夫老妻一起做饭吃饭,其实是很解压的。比较单纯的聊天,手里干点活,更加轻松自如。
作为女人,若是在晚年,能常常吃到丈夫做的饭菜,那一定是幸福感爆棚。
曾经风风火火的男人,到了最后,回到了少年时的浪漫,有了些许的柔情。
孩子们外出工作了,老夫妻还不能好好吃饭,总是吵吵闹闹,这日子才不像样呢。
05
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
别总是盯着不多的退休金,总是抱怨不能回到家乡。多去做点家乡味,学会用最少的钱,做最好的饭菜,才是硬道理。
没有福气的老人,坐卧不安,吃饭不香。因为他的脑海里,有杂念,对生活有太多的怨气。或许,他习惯了被人伺候,却一辈子都没有学会伺候家人。
有福气的老人,吃嘛嘛香,因为他的小日子,简单而满足,可以爱家人,也接纳被爱,一顿饭都有两种幸福。
一顿饭,吃好了,就是把幸福感,从舌尖,滑到内心深处。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