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3月19日,大明崇祯皇帝朱由检前一晚估计彻夜未眠,皇城里已经人去楼空了,宫女们收拾细软逃出了皇宫,太监们把皇城里头能拿的都拿上了。清晨的阳光洒进皇城,抬头望去,好灿烂的朝阳。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好天气啊,可是皇城里却是死一般的寂静,连鸟儿的声音都没有了。朱由检感觉到,该是道别的时刻了。他仔细看了一眼金銮殿,那个大臣们曾经争吵不休的地方,眼神中闪过无数复杂的情感。

突然一个声音将他从回忆中唤醒:“陛下,都准备妥了!”,朱由检回头一看,是大太监王承恩,他手捧着一包东西小心地唤着自己。见王承恩来了,朱由检头也不回地跨出了大殿,他迈着急切的步伐直奔景山而去,为何要这么急,可能是怕自己临时改主意。王承恩一路小跑地跟在朱由检后面,两人一同上了景山。朱由检站在那棵老槐树下,将事先准备好的白绫往树枝上一搭,打上扣脖子一伸两腿一蹬,几秒种后告别了人世。一旁的王承恩已经泣不成声了,他在旁边的海棠树上也挂上了白绫,跟着朱由检去了。

这天中午李自成就进了皇宫,他命人搜遍了整个皇宫,就是找不到崇祯皇帝的踪影,直到三天后士兵搜到景山上,才找到崇祯皇帝的尸体。李自成看着崇祯的尸体,心情很复杂,他曾经恨透了这位高高在上的帝王,可当他看着崇祯僵硬地躺在他的面前,他似乎生不起一点恨意。他命人将崇祯是尸体装入柳木棺中,厚葬了崇祯。而一旁的王承恩,李自成对他既没有恨也没有怨,似乎是一个不认识的人,于是草草地安葬了王承恩。

李自成对王承恩无感,可是后来的清廷却为王承恩树碑立传,康熙皇帝还对王承恩赞誉有加。这可能就是草寇和正规军的区别吧,王承恩即便是个死人,清廷也能想到利用的价值,而反观李自成在笼络民心方面实在太业余了。王承恩生前官至司礼监秉笔太监,在太监这一行业已经走到顶峰了,但跟刘瑾、魏忠贤等大太监相比,王承恩的名声则要好太多。王承恩以殉葬的方式以全其忠义之名,作为唯一一个陪伴崇祯到最后一刻的人,他的死足够让他流芳千古。

清廷能为王承恩正名,当然是为了自身利益考虑,顺治皇帝能为王承恩修墓立碑,并且将他安葬在崇祯皇帝的思陵门外,让他世代守护朱由检,当然是出于统治的需要。但作为熟知儒家忠孝礼仪的满清皇帝,难道就没有一丝对王承恩以身殉国的佩服之情。王承恩的陵墓历经三百多年的风霜雨雪,如今只剩一个半径3米的小土堆,可是墓碑上吴下倪亲题的墓志却依旧深深地感动着前来吊唁的人。王承恩身虽死,忠魂永不灭!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