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年刘禅不选择开城投降,而是死守成都,能否坚持到姜维大军回援吗?原文三个细节暗示答案!
刘禅的选择
蜀汉末年,司马昭为了转移国内压力,摆脱弑君者的恶称,选择了分兵三路伐蜀。而蜀汉这边,由于黄皓谎报军情,刻意掩盖真相,导致蜀军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于是乎,钟会大军直接杀进了汉中,幸亏姜维反应快,在剑阁挡住了钟会。然而邓艾一路,已经通过阴平小道杀入了蜀汉腹地,形势变得非常危急。
见邓艾长驱直入,已经杀进了蜀中,刘禅慌忙让诸葛瞻领兵前去抵抗,另一方面,他也在积极征调其他地方的边防军前来勤王,形势得以缓解。然而正当众人以为蜀汉能够扛过这一关时,诸葛瞻却战败了,刘禅更是在大军还在的情况下,选择了开城投降,令众人大跌眼镜!
在大家看来,当时的蜀汉虽然身陷危机,但并未进入山穷水尽的地步,只要操作得当,蜀汉仍然能够坚持国祚。众人不理解,明明形势还未完全崩坏,为何刘禅就选择了投降呢?蜀汉十万大军毫发无损,为何刘禅不再坚持坚持呢?
事实上,从表面上来看,蜀汉确实还有回转的余地,刘禅确实应该继续坚守下去,等待姜维的援兵,但从原文的三个细节来看,刘禅的选择其实是对的!即便他再坚守下去,也不可能守住成都!
细节一、邓艾长驱直入杀入蜀中腹地
在诸葛瞻大军奉命前去抵挡邓艾之前,邓艾已经长驱直入,突破了一重又一重的关隘,这个细节其实非常可怕,因为这预示着,蜀汉人心已失!
为何这么说呢?因为古代的关隘,可是非常难攻克的,在没有十足的把握下,要想强行攻克一座关隘,少则数月,多则数年!当年刘备入蜀时,表面上屡战屡胜,轻松击败众多蜀军,实际上打得非常困难,就连军师庞统都战死了,可见进攻关隘是多么的困难。
另外,邓艾大军远道而来,又是走的阴平小道,根本不可能携带大型攻城器械,这就注定,邓艾大军不可能快速攻克蜀军镇守的关隘!事实上,当时的邓艾大军,连后勤保障都非常困难,要是在蜀汉得不到补充,他们根本不可能维持强大的战斗力,也根本不可能连续攻克蜀汉关隘。
然而事实就是这么离奇,邓艾远道而来,带领的一群“叫花子”大军,竟然击败了以逸待劳的蜀军,还轻松攻克了众多蜀汉关隘,令人大感意外!而这里面的真相,只可能是蜀军放弃了抵抗,面对邓艾的进攻时,他们直接选择了投降!典型的例子便是马邈。
原文:邈曰:“天子听信黄皓,溺于酒色,吾料祸不远矣。魏兵若到,降之为上,何必虑哉?”
说白了,当时的许多蜀汉将领,都认为蜀汉气数已尽,他们已经不想再为蜀汉尽忠了。要是遇到魏军攻城,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拼死抵抗,报效国家,而是认为投降魏军是对的。如此心态下,那些险要关隘便城门洞开,轻松落入邓艾手中!也怪不得邓艾可以长驱直入,轻松杀入成都平原呢。
细节二、诸葛瞻父子选择战死
当诸葛瞻父子碰到邓艾大军时,其前期的战绩其实非常不错,只不过后面中了邓艾的计谋,被打得大败。可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诸葛瞻转攻为守,未必不能挡住邓艾。可奇怪的是,诸葛瞻父子竟然先后选择了主动出击,而不是据城力守,这究竟是为何呢?明明守城获胜的概率更大,为何诸葛瞻父子要主动出战,仿佛故意寻死呢?
事实上,这里面只有一种可能,那便是诸葛瞻父子并不认为防守能够获胜!因为在他们看来,既然邓艾能够打到成都平原,还能够爆发出如此强悍的战力,后劲十足,这说明他们的后勤保障很充足,他们完全可以打持久战。这也说明邓艾后方的蜀汉军民,已经背叛的蜀汉,转投了曹魏。
再结合谯周发布的《仇国论》,宣传了大量的投降思想,严重影响了人心,所以诸葛瞻父子断定,蜀汉人心已经不可用了,大家都抛弃了蜀汉,他们再坚守下去也没用了。于是,诸葛瞻父子选择了舍生取义,去追寻诸葛亮的步伐了。
细节三、蜀汉朝堂众臣的选择
当诸葛瞻战死的噩耗传来时,刘禅立马召集了群臣前来商讨对策。而面对刘禅的选择,众人的反应则是这样的。
原文:后主惊惶无措。忽哨马报到,说魏兵将近城下。多官议曰:“兵微将寡,难以迎敌;不如早弃成都,奔南中七郡。其地险峻,可以自守,就借蛮兵,再来克复未迟。”
可以看到,面对魏军的进攻,蜀汉众臣的反应不是拼死抵抗,等待援军,而是选择逃跑或者投降,很明显,他们都没了战心,没了为蜀汉尽忠的心思。最终,谯周出马一锤定音,建议刘禅直接投降,众臣也出言附和,于是刘禅只能被迫选择开城投降!
事实上,权力表示上是自上而下,实际却是自下而上,没有下层的支持,上层根本行使不出有效的权力!当蜀汉众臣都选择投降时,刘禅坚守下去的命令,根本不可能得到执行,更甚者,刘禅还可能被捉拿,成为大家投降进阶的垫脚石!
结语
总的来说,从邓艾长驱直入,轻松攻下蜀汉关隘、诸葛瞻父子转守为攻,舍生取义、蜀汉朝堂众臣一致选择投降这三个细节来看,蜀汉的人心已经崩了,大家都不想再为蜀汉打下去了。所以当时刘禅的最佳选择,便是开城投降!
不夸张的说,刘禅开城投降的选择是对的!要是他选择死守成都,等待姜维和其他方面的援军勤王,恐怕根本没那个机会,等待刘禅的结局,只可能是被蜀汉众臣绑架,然后被献给邓艾,成为邓艾的阶下囚!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