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网友称作“考古圈团宠”的钟芳蓉,日前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毕业典礼上作为本科毕业生代表发言,其毕业去向引发关注。据澎湃新闻报道,钟芳蓉计划去敦煌工作。根据甘肃省文物局官网发布的通知,钟芳蓉面试成绩92.40分,位列其报名的敦煌研究院石窟考古(考古学、大学本科)岗位第一名,进入体检环节。

四年前,钟芳蓉曾因“不走寻常路”的专业选择出圈。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的她,从小和爷爷奶奶留守在乡村,家庭条件并不富裕。因此有不少人认为,当年高考成绩位列湖南省文科前几名的她,完全可以选择更加热门、更有“钱途”的专业。报考考古学这一“冷门”“小众”专业,未免有些“浪费分数”,缺乏对现实因素的考量。

四年过去了,钟芳蓉在深入学习后做出的选择,证明了她对考古的热爱,也得到了更多理解和支持。新京报评论发表的文章《北大“考古女孩”将赴敦煌,不负一颗赤子之心》写道:“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与四年前的‘劝退’不同,在社交平台上,当看到一个纯粹的女孩选择了自己热爱的职业时,人们纷纷选择了祝福,希望她能在嘈杂与喧嚣中永远忠于自身的兴趣,坚守一份宁静。这样的场景,如一股甘泉,打动了不少人。”

的确,如果说钟芳蓉当初的专业选择,还夹杂着些许懵懂和未知,那么经过四年系统的学习实践,她对专业的认识已然更加全面深入,在此基础上的择业决定,也会更加审慎、成熟。

据报道,进入燕园后的钟芳蓉,曾跟随“感悟考古”课堂来到陕西周原考古实习基地,深入考古发掘一线;随队前往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遗址和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开展实践;也曾在大三暑假到龙门石窟参加“佛教考古与石窟寺研究专题研修班”,最终把佛教考古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可以说,“考古女孩”是在四年充实的学习经历中,真正了解所学专业的情况之后,一步步确认了自己最初那份热爱,这也是其坚守的最动人之处。

对此,澎湃新闻发表的评论文章总结道:“分阶段来看,人生其实就是由一个个选择构成的。钟芳蓉是一种答案,至少是答案的一种。她用四年时间作答了一道开放性的社会考题,这个考题没有固定答案、标准答案,但如今的钟芳蓉无疑更加优秀、自恰和满足。”也因此,“不必用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来衡量现阶段钟芳蓉取得的成绩,这世上总有一些选择是跳出‘成功学’范畴的。”《羊城晚报》发表的评论也认为:“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没有绝对的界限,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热爱可抵万难’,冷门专业只要学得足够好,同样可以发光发亮。”

当然,对于钟芳蓉的个人选择,也没有必要拔得太高。尊重个体的自由选择权,比急于为她戴上过重的“光环”、赋予过多内涵更重要。《新京报》发表的评论文章就提醒:“说到底,这只是她作为个体的一次职业选择,即便今后她有了其他的新选择,舆论也不必过于在意,更不必绑架个人的未来。”

光明网评论文章也认为:“人们可以欣赏她,但如果把她的人生轨迹视为可以大规模复制的样本,并作为一个对众多平凡考生的评价标准,这恐怕是一种误读,也是一种捧杀。让钟芳蓉没有压力地做自己,从容地选择人生志向,这对钟芳蓉来说可能更合适,也应该是人们对钟芳蓉的态度,更是对所有年轻人的态度。”

与此同时,着力提升考古工作人员的待遇,让更多有兴趣、有热情的年轻人投入文博事业,让钟芳蓉的选择不那么“难得”、那么“突出”,是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就曾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明确要“不断健全文博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支持鼓励更多优秀专业人才和青年人才从事文物保护研究”。进一步落实相关要求,可以让年轻人在选择“冷门”专业、投入考古事业时,少一些现实的顾虑,多一些从容和坚定。

光明网评论文章作者指出:“更深一层想,专业其实都是平等的,如果因为选择了冷门专业而被赋予了更加“高尚”的意涵,这倒很值得反思:这是试图用赞美去代偿一些东西,这恰恰提示着人们应当做点改变了。”

媒体札记,中国青年报评论员带您品评一周时事热点,我们下次再见。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