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桂西北地区的地理区位 桂西北地区曾属于百越之地,秦属桂林郡,唐属岭南西道,宋属宜州(后改庆远府),元属庆远路安抚司。明初则将庆远路改为府,清代仍为庆远府。 由此可见,桂西北地区纳入王朝行政管辖系统的历史较为悠久。 明清时期,桂西北地区庆远府的疆域和四至八。

从区位上分析,桂西北与广西布政司及京师的地望较远,与柳州府、泗城府及思恩府的部分县相接壤,同时又与贵州省相交界。 综上所述,我认为明清时期桂西北地区大致的范围包括今广西河池市的天峨县、南丹县、凤山县、东兰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巴马瑶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宜州区、金城江区,来宾市的忻城县,以及贵州省的荔波县(雍正年间划归贵州)。

明清时期桂西北地区的地形地貌 对桂西北地区的地势进行分析,可从明人徐霞客所撰写的《徐霞客游记》着手。 徐霞客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在二月十七日到达庆远,到三月初十起程去往他处,共停留在桂西北地区半个多月。

从徐霞客游览桂西北地区的过程中,分析出桂西北四面环山,可谓大石山区。 山势高耸峻峭,在山脉之间又夹着河流。因此,该地区呈现出广西较为常见的喀斯特地貌(也称岩溶地貌)。 在此情况下,亦能够分析桂西北的地势主要以山地为主,丘陵仅占据较小的部分。

而明人蓝智在《河池县险路》中所描述的河池县峰高路险,周围有瑶人居住分布,并且该地的植被茂盛,在植被的影响下,这里的白天犹如黄昏。 由此可见当地的地理环境恶劣。 桂西北地区各个州县的地形主要为山地,丘陵盆地甚少,环境较为闭塞,成为多族群交错聚居之地。受到上述地理特征的影响,朝廷对此区域的治理难度较大。

相对闭塞、割裂的地理环境,成为各族群分散分布的地理基础,唐宋以来的统治者也在此基础上设置了大量羁縻州县、土州土县,实行间接而治。 周振鹤认为在古代天然山川能够影响到地域的差异,形成不同的地貌和风俗习惯的差异,对文化的传播造成影响。 因此,山川形便也成为统治者划分政区的原则之一。

鉴于桂西北山地多,水田少。故水稻的种植仅占据一部分,而山地旱地作物种植所占据的比例较大。因为相对于而言“广西的土壤主要以红壤类为主,其次就是石灰岩土壤。但这两种土壤的自然肥力都比较低。” “广西红壤分布的区域在中北部低山、丘陵、台地以及南部赤红壤地带,主要以柳州、桂林、河池等地区所占的面积较广。” 而广西的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主要是僮人在种植。但种植水稻所需要的肥力相对较高。因此在种植水稻方面,需要增强土壤的肥力才能提高产量。

在土壤的培育下,桂西北地区也有其培育的物种,以谷类为例。桂西北地区谷类的品种较多,而谷类成熟的月份在六、七月或九、十月。 水稻的种植,所需要的条件较高,需要充足的光、热、水。在夏秋之际,恰好是热量和降水量充足的季节。在这样的条件下,通过土壤的作用,才能产出相应的稻谷。 但在广西红壤的作用下,竹木的生长却较为旺盛,这对于瑶人而言,也是有所裨益的。

在景泰年间,因为广西无瑶民,明廷特下榜文,招进广东肇州府乐昌县瑶民。一方面让瑶人把守关隘、修补道路;另一方面恩赐瑶人管理山地,砍伐树木。则由于广西山地多而水田少。土壤离田三尺三寸,戽水不到。因此瑶人以刀耕火种的方式,以开垦山地为主。 故在土壤的影响下,瑶、僮形成了不同的生计方式,这亦体现少数民族生计方式的多样性。 明清时期桂西北地区的气候特征

桂西北的气候亦有其特点,呈现出昼夜温差不一致的情况。白天炎热,令人烦躁,到了傍晚,居住在此地的人,又需要添加细棉。在从早到晚的过程当中,寒热交替。 若不能及时散热或御寒,导致气血循环不通畅,容易患上久治不愈的病。而此地四季的变化趋势是春季似夏季,热气上升。夏季气温虽热,但并未酷烈。秋季和春季夏季类似。冬季则未下雪霜,树木常青,时常刮风下雨,因而特别寒冷。

在桂西北地区的其他州县,也表现出相应的气候特点,因宜山县的地势相对平坦,故该地的气候不是异常恶劣。 天河县、永定长官司、永顺长官司、永顺副长官司、忻城土县,因为与桂西北的距离较近,气候差异甚微。河池州、思恩县,因居于众山之中,刮风下雨,天气较为阴暗。 东兰州、南丹州、那地州因属于非汉族群聚居地,所在区域的气候恶劣,若是商人旅客,得快速路过此地,若此时因热想饮用冷的东西,即是中瘴气的节奏。

因此,桂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需要结合各个区域的情况而定。 据《河池市志》记载:“河池地区,因地势情况比较复杂,因此在各个地方的气候存在差异。并通过气候的要素,大致划分了7个气候区。” 综上所述,桂西北地处黔、桂交界地带,山多平地少,各个区域的气候差异较大。基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对该区域各个族群的分布也造成一定的影响。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