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盛之《异同杂语》中说,许邵评价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后汉书》中说曹操是“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世说新语》也说曹操是“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 由此可见,曹操确实是个人物,而且是个相当了不起的人物。根据曹操在东汉末年群雄纷争之中的实际表现,他是很有希望一统华夏的,或者说帮助东汉王朝重振朝纲,重新恢复江山一统的局面的。 但是,在经过浴血奋战,拥有了半壁江山的情况下,曹操却遗憾的没能实现一统之志,就撒手人寰了。其中的原因众多,但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是至关重要的。 一、识英雄,放刘备,意外制造强敌。 曹操在消灭了吕布后,收留了一时间无处可去的刘备。刘备虽然不断败北,但一直努力奋斗着。为此,有不少人都认为刘备是个不平凡的人物,是个英雄人物。 以曹操之“机警”、“神明”,不但也看出刘备不是个甘居人下之辈,而且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但是,曹操却在刘备的要求下,轻易地允许刘备率军截击袁术。
随之,刘备如归山猛虎,入水蛟龙,不但不再为曹操所控制,而且打出了一片天下。 离开并被曹操击败后,刘备先是投靠了袁绍,后又寄居刘表处。随着荆州的陷落,韧劲十足地刘备从当阳的一败涂地中,顽强地站立起来,联合孙权大败曹操于赤壁,从而立足荆州,进而夺占益州,攻取汉中,奠定了蜀汉基业。
三国鼎立后的局面,虽然不是很理想,但关键时刻,孙、刘还是能互为唇齿地团结一致,抗击共同的对手曹操。曹操也一直难奈其何! 二、得汉中,不进取,使得刘备做大。 赤壁之战使得曹操损失惨重,但没能动摇其根本。经过一个时段的修整后,于建安二十年,曹操出征汉中。意欲消灭张鲁,获取汉中,进而夺占益州,随之顺江而下消灭刘、孙,完成统一大业。
应该说,计划确实不错。如果顺利进行,哪还有孙权、刘备什么事。 曹操在阳平关受阻后,于撤军途中非常规地击败了张鲁的弟弟张卫,导致张鲁遁逃,最后不得不归顺曹操。这样,汉中也成了曹操的了。 在这样的良好形势下,刘晔、司马懿等谋士极力建议曹操,趁刘备初得益州,人心未附,根基尚浅之际,一鼓作气,攻占益州,进而完成既定的战略目标。 然而,不知曹操是怎么想的,果断地拒绝了他们的建议。理由竟然是,人要懂得进退,行事应适可而止,不能“得陇望蜀”。
这不太符合曹氏的性格,可能是其多疑的性格恰巧作怪了;也可能是军备缺乏,士兵疲惫,需要休整。性格问题,不好解决,天意使然。军备给养,益州富庶之地,及时就地补充,应该没问题。 可是,事情没有出现正向的转机。曹操的定鼎之言,导致自己错过了机遇;使刘备赢得了机会,得到了发展,巩固了地盘。而且不久,汉中也变成了刘备的。从而,刘备得以做大,“三分”逐渐成为了定势,愈加难以破解。 三、年事高,多疑忌,滥杀贤良重臣。 随着年事增高,曹操的性格变得愈发难以琢磨。因自己要做“魏公” 之事,荀彧表现了点不满的情绪,先是被降职,离开京畿,继而被杀害了。荀彧可一直是被曹操视之为“萧何”式的人物:看守后方,保障供给;重大问题,多尊其意。
之后,因一份赞誉自己的表章,崔琰说了句“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即被加之以“腹诽心谤”之罪。最后,崔琰也被逼自杀身亡。崔琰是被曹操看作百官表率的忠诚正直之士。 诸如此类,导致其他的谋士们自然有如履薄冰之感,不得不谨慎从事。与事业相比,还是身家性命重要。 这样一来,那些谋士们,那些建言献策者,一则得注意察言观色,该说的说;不该说的,能说也不能说,以免惹火烧身。二则不到万不得已,就不会再凑上前去表现自己。三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乐得清闲自在。
如此一来,曹操的事业就大打折扣了。能守成,已然不错,谈何进取发展,一统天下。
综上所述,曹操错放刘备;不能“得陇望蜀”;以及老年的猜忌多疑,滥杀贤良重臣,使得自己可能的一统大业,化为了泡影!
惜哉,曹操也只能憾恨终生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