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言,中国位列七大奇迹之一的长城宏伟壮阔,延绵不绝。
其身蜿蜒千里,横跨雄山峻岭,连远在星空之中的太空站都能看见隐隐的一条。
当然,现在的人们早就知道这是一个谣言,但这个传言传播之广,影响之深,无不证明了长城在中国人心中的传奇地位。
在那个技术落后,交通简陋的时代,勤劳的中国人民能用肉身创造出这样神迹般的建筑,实在是值得敬佩。
更让人疑惑的是,长城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却为何从不倒塌?
这是因为秦始皇用了一个残忍的方法。
长城的来历
由于著名哭倒长城的孟姜女故事,很多人会潜意识的认为长城的修建是由秦始皇一个人完成的,但实际上,长城的建立是连接了整个中华的文明故事的桥梁。
长城最早修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了。
当时为了抵抗无处不在的游牧民族的侵扰,各国各地不得已主持建筑起了长城。
彼时的长城还是作为防御建筑而建立的,要是简单的比较,那就是防御墙或者护城河一样的作用。
据史书记载,最先开始建筑长城的“国家”其实是楚国,而楚国开始动工之后,其他国家见状也纷纷模仿,仿佛修筑长城是什么新时代潮流一般。
著名历史文献《史记》就曾描写过当时的大国齐国修筑长城的场景:
“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
可见当时的人们对修筑长城的重视程度。
但当时各国竞相修筑长城也不仅仅是做一个超越对手的态度,实际上,长城对于防范北方民族的侵略和邻居各国骚扰都是有奇效的。
所以,长城的雏形就这么形成了。
但由于各国并不齐心,加上技术的落后和各国实力的参差不齐,修筑的长城多是一段一段的,有的甚至还是土堆形成的防御建筑。
而这样的状况直到秦始皇一统华夏之后才发生了些许改变。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皇帝之一,秦始皇的功绩完全可以拿出一篇论文的长度来进行阐述,但这里我们就简单聊聊他对于长城的贡献。
在完成统一事业之后,秦始皇立刻就敏锐的注意到防御北方来敌的重要性,于是他便大张旗鼓的举行了长城的修筑行动。
只能说当时的秦国真是人才辈出。
在安定好内部局势之后,秦大将蒙恬就率军进攻北部,将敌军击败的溃不成军,节节败退,为当时还比较贫困落后的北方居民争的一方净土。
在拿下胜利后,蒙恬就率领大军修筑长城,而蒙恬也是万能型人才,皇上发话修路,这个武官照样能交出修筑的最佳方案。
依山而建,因地制宜,所以,有的长城极窄,而有的长城却宽敞如大道,这都是古代中国人民为简单修筑发挥的智慧。
但究竟为什么长城能维持这么多年,历经风吹日晒都不坍塌呢?
一方面,是我们现在专家为长城做的修补,一方面,就是秦始皇对长城的做工要求极高。
一开始,修筑长城的还只是三十万大军,但后来,随着秦始皇的一声令下,参与进来的人是越来越多。
在宰相李斯的建议下,秦始皇发明了一种“城旦”之罪的刑罚。
此刑罚之残酷,受罚者必然是抽筋剥皮,九死无生。
一旦被判为“城旦”之罪,需要被刺青后剃去头发,让判刑人受尽指点,享尽侮辱,再以冷冰沉重的囚锁套颈,千里迢迢送至边疆筑城。
在古代,这种刑罚与送死别无二差,先是路途的遥远,要知道陈胜吴广的起义就是在修筑的路上开启的;而后又是无尽的责罚。
犯人先是在白天守城,寒风刺骨,只有机械一般的巡逻,在夜晚也不得休息,必须以肉身抗石,搬运砖块来修筑长城。
几月下来,人必定被折磨的不成人样,只剩躯壳。
但最残酷的,这些被折磨的人不仅仅是犯人,秦建立后,绝对的统治让许多人民被召集,许多无辜的百姓也不得不参与长城的建筑。
可以说一城筑成万骨枯,每一块砖,每一寸土,都是平民百姓用血肉换就的奇迹、
当时的秦朝为了昭示其威严,其选材做工都做到极致,每块用料的质量评估,都是专人来监督,而他们对待工人,也是彻底的严酷和苛责。
在长城工地里,像要活的像个正常人可是太难了。
要知道,在天寒地冻之中工作,里面的工人也得不到半点休息,哪怕是老幼病残,照样得完成自己的那份活,完不成,酷吏手中的鞭子可不是吃素的。
有网友就曾打趣,为何古京城千年不淹?那是现代人用自己的专业来挑战古代人的生命啊。
虽然是诙谐与调侃,但细想其中的道理,无不渗着残酷的血腥味,长城也是一样的道理,无数人用血泪为它做基,无数人以肉汗为它修梁,长城怎么能不坚固呢?
但以另一种角度看长城,长城的功劳却是远远大过过失的。
要知道,长城在这么多年一直都在持续修筑,这样的盛况一直持续到明清,如今我们见到的长城,就多是明朝遗留下来的痕迹。
如果长城的意义仅仅只是劳民伤财,那它的意义就所剩无几,而各朝各代也不会如此热衷于修筑这样毫无价值的玩意。
但事实上,在各个朝代,长城都有它的意义。
长城对中国人的意义
首先长城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防御和通信。
作为一个国家最基本安全性的保障,长城的存在就是一颗牢固的定心丸,有了它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有了它国家才能稳定的发展。
可以说,长城在某种程度上也算中国的守护神。
我们看回长城的修筑,就会知道为什么长城具有这么强大的功能了。
长城总是依山而建,但其依附之地也颇有讲究。
其内侧多为富饶的田地山河,平缓又舒适的地形尽被纳入其中,但外围则多为悬崖峭壁,高峻险恶的地势让敌军束手无策。
到了汉朝,朝廷更是将长城扩展出去,为了防范匈奴,直接将他们最重要的粮草基地纳入保护范围,从根本上断绝了匈奴根本的生存之路。
而时间来到明朝,长城的修补已经相当完整,彻底包围了中国的大部分领地,其保护的作用也不可小觑。
遇见高山,那就以山为盾,以险峰和陡崖作为抵抗,遇见河流,那就以水为甲,湍急的河流和险峻的地势会作为最好的防御。
可以说,长城的每一次延伸和修补,都是凝集了中国人民最纯粹的智慧,里面隐藏着劳动人民最朴素的生存之道。
同时,长城的内部结构也是颇有考究。
长城横跨的不仅仅是空间,还有时间,据相关考察,秦朝遗留的部分长城保留了排水结构,多可能是因为当时潮湿阴冷的地势。
随着越修越多,这种排水结构早就不再适应,被优化排除掉了。
看来,各朝各代的修筑方法也不单单是复制,而是改良再进步。
结言
很神奇,各个朝代为了防范外敌,第一时间都会不约而同的想到长城,长城就像跨越了时间的纽带,在时间长河中把中国历史串联到了一起。
此间滋味,颇有“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奇妙感。
如今,长城的意义也许更多在它的文化价值和民族底蕴之上了,但长城曾经的作用依旧历历在目。
或许,坚固的本不是长城,而是这传承了上千年的中华血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