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公元125年秋,东汉的国家大政,竟然落在一个刚刚11岁的孩童手中——他就是东汉的第八位皇帝,汉顺帝刘保。
当他在一片哀号声中继承皇位时,整个朝堂为之寂静。在场的所有大臣,从三公九卿到侍中从事,脸上都写满了难以置信。他们互相交头接耳,心中都在想同一个问题:一个尚在博古通今的年纪,生性稚嫩的孩子,如何能够驾驭庞大的帝国呢?
的确,放眼历史,能如刘保一样年仅11岁就继位为帝的君主,屈指可数。他那未完全发育的身板,稚嫩的声音,甚至还带着些婴儿肥的脸颊,让人完全无法将他与“圣明君主”这四个字联系起来。这难道不是在找死吗?整个朝堂都在为未来的前景担忧、乃至绝望。
然而,历史证明,人们的担忧是多余的。在刘保近20年的统治里,不仅没有把东汉搞得风雨飘摇,相反,在人口、财政、对外战争等多个方面,东汉的局势还得到了较大的稳定与提升。甚至在他去世的前一年,东汉的户籍数和人口数都创下了自建国以来的最高记录。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刚满11岁的孩子,得以成功地统治了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呢?他作为一个幼年皇帝,为什么最终没有将东汉带向中兴呢?我们不妨来看一看这个令人匪夷所思的故事。
宦官当道,政局不乱是何原因?
126年,刘保登基的第一个年头,一位名叫虞翊的官员,连续弹劾了东汉多名大臣,并推荐了一位名叫左雄的官员担任尚书令——这在当时的东汉,相当于总理的位置,权力很大。左雄本是汉章帝时期的散骑常侍,深谙政局,很得章帝的倚重。此次出任尚书令,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左雄上任伊始,就主动请缨拜会了年仅12岁的刘保。并向这位少主阐明了自己对朝政的种种看法。他认为,一个朝代要实现长治久安,最重要的是国泰民安;要实现国泰民安,最关键的是选官用官;选官用官的标准,就在于如何才能选出贤明的官吏来治理百姓。
同时,他也指出东汉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官员们大都重视个人利益,缺乏事业心;二是官员之间互相推诿责任,不思进取;三是用人标准混乱。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提出了一系列选拔官吏的新办法。比如规定孝廉必须满40岁才能选拔,实行政绩考核制度,以才能而不是背景决定仕途等等。
左雄这番话让还未及笄的刘保大开眼界。他也意识到自己年幼难堪大任,需要靠贤臣。于是二话不说,立刻批准了左雄的所有建议,并下诏在全国范围内实行。
接下来十几年的时间里,在左雄的推动下,东汉的选官标准明显提高,很多不合格的人都被排除在外,一时间朝野士风大振,为日后东汉中兴时期培养了大量人才。这也让一个年仅12岁的孩童皇帝,能够顺利地管理朝政。
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左雄的改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人判断喜好,并不够制度化,没有形成长效机制。其结果是改革的效果随着左雄个人的离开而消失。更关键的是,作为一个11岁的孩子皇帝,刘保的决策难免深受身边宦官的影响。
这些窥视权力已久的宦官自然与左雄格格不入。两派势力你来我往,朝堂上的争斗日趋白热化。到了140年代,左雄渐渐失势,其改革成果也逐渐被消磨殆尽。东汉的官场很快又回到了腐化常态中。
不过即使沧海桑田,短短十几年的闪光时刻还是给东汉带来了巨大的正面影响。大批优秀人才冒出头来,正是他们在左雄离开后的努力工作,使得刘保统治期间的20年里,东汉的政局得以维持平稳。这也成就了这个11岁就登基的幼主,能够坐稳江山二十年的奇迹。
人才出众政局稳定,王朝中兴何以无果?
实际上,不仅政局得到稳定,在刘保统治下,东汉的人口和财政情况也有了明显好转。这从侧面证明,一个11岁的孩子皇帝也并非毫无作为。东汉的实力正在这位幼主的治下滋长壮大。
以人口为例,左雄上台后的十几年间,东汉的户籍数和人口数均达到了历史新高。据说永和三年(公元138年)时,东汉已有1608万户,5006万人口之多。这说明在刘保的统治下,生态环境和民生状况都有了一定的改善。百姓富足生活安康,自然生育出了更多的孩子。全国人口因此得以快速增长。
再看财政收入。虽然具体的数据我们今天已无法考证,但从史书中的种种迹象可以看出,在左雄执政的十几年里,东汉的财政收支都是比较充裕的。这不仅从皇帝频繁的赏赐救济可以证明,也可以看出在左雄这段时间,朝廷还是否竣了不少水利工程来安置流民、开垦荒地。
所有这些都需要充足的财力支持。直到左雄下台后,財政收支才开始陷入困难。可见左雄时期,国库可以说是金盆洗手,并不像后世所说是国破家亡。
最后,对外战争也是检验一个朝代实力的重要指标。左雄执政时期,东汉一直在与北方羌族作战。战事一开始东汉屡战屡败,武将马贤甚至在一次大战中全军覆没。然而最终东汉还是在十几年如一日的拉锯战中逐步取得上风,并在左雄下台前基本平定了羌乱。
从刘保丝毫不退让的战略部署来看,这位幼主内心的坚韧与果决已远超其年龄。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即使在一个11岁皇帝统治下,东汉的国力也依然强大无比,难以被外敌轻易挑衅。
可见,在政治清明、人丁兴旺、国库充裕的情况下,刘保统治下的东汉,已具备了中兴的所有条件。本应是东汉迎来中兴,民富国强的大好时机。那么最终为何仍无果而终呢?
或许人们会第一时间想到,少主当政,政令不出宫门,刘保终究是年幼,无法亲政。但仔细想来,这些因素在左雄执政时就已经存在,却并没有影响到国家的发展。真正的原因,还是在于三点:
第一,左雄改革的短期性和依赖个人判断的弊端,在他下台后逐渐显现,东汉官场开始重新腐化,民心难以捉摸,刘保也无法控制局面。第二,刘保过度信任宦官导致他们重新把持大权,左雄的许多改革无以为继,选拔官吏的制度又陷入混乱。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140年代开始,东汉遭遇了一波又一波的自然灾害与羌乱。长达十年的灾荒战乱直接拖累了国家的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民不聊生的情况下,刘保无力整顿朝政。
正是这些客观原因的叠加,才最终使得东汉无法在刘保统治下迎来中兴。一时之间,民心涣散,刘保难以驾驭大局,这也成为了他在位后期的最大心病。
结语
综上所述,尽管最终没有带来东汉的中兴,但一个11岁的孩童皇帝刘保,还是凭借自己超越年龄的心智与断案,以及他所用之贤,将东汉这艘巨轮勉强驶向了正确的方向。
其统治期间,虽然终究没有民富国强的局面,但起码国家也没有出现崩溃。在他执政的20年里,无论是政治体制还是百姓生计,都在稳定中待得前行。这已经远远超出了当初所有臣工的预期。当年那个还在吃奶的孩童,能够稳坐20年江山,没有把一个庞大的帝国治理饿死,就已经令人叹为观止了。
或许正因为如此,刘保的谥号为“顺”。作为一个孩子,他顺应天命,稳定江山十几年,没有失败,这对绝大多数成年君主而言,就已经可圈可点。他已经尽力而为,职业境界值得肯定。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