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君臣一般只能共患难,难共享荣华。功臣们要么被逼谋反,要么无奈死亡,都难逃“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下场。 从汉高祖刘邦到宋太祖赵匡胤,强硬或温和,结局都大同小异。但也有人曾打破这一定律,他功高震主,却也安享晚年寿正终寝。他就是唐朝名将之一的郭子仪。 公元690年,武则天开创武举,为无数习武之人打开了通往官场的大门。郭子仪抓住了这次机会,一举拔得头筹,初入官场,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如果不是“安史之乱”的爆发,郭子仪可能也不会被那么多人知晓。 一、宠辱不惊,不慕权势 在唐朝的生死存亡之际,58岁的郭子仪临危受命,率领军队打得叛军节节败退。起初,郭子仪人单势弱,但他总能伺机而动,韬光养晦,不贸然出兵,而是发展自己的队伍,聚集其他势力,逐渐成为各种势力的焦点之一。

先后夺回河北、河东和长安、洛阳地区,多次将大唐从危机中解救出来。唐肃宗就曾感激说:"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 只是,“安史之乱”的叛乱尚未平息,为避免重蹈覆辙,对待这些有功之臣,唐肃宗也加以防范。郭子仪就多次被解职,赋闲在家。安阳之战中,唐肃宗担心将军们会拥兵自重,所以他没设置主帅。 而是任用宦官鱼朝恩,监督和约束军队中的各种力量。而鱼朝恩盲目指挥,吃了败仗,怕担责的鱼朝恩反咬一口郭子仪作战不力,而唐肃宗则听信谗言,免除军职。 被撤职后的郭子仪,没有表现出任何不满。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让皇帝放心。如果郭子仪叫屈,则会让皇帝误认为他贪图权力。所以郭子仪选择忍受一时的委屈,等待机会得到皇帝的任用。 二、胸怀坦荡,宽以待人 宦官横行的唐代,少有人没遭到他们的打压,平定“安史之乱”的另一大功臣李光弼就是受宦官所害,晚年郁闷不得志,郭子仪也曾面临这一难题。

在外打仗时,鱼朝恩派人挖了郭子仪父亲的坟墓,身为人子,这样的屈辱可能没几人能够忍受。但郭子仪可以,他不仅选择既往不咎,还将责任揽到自己身上说没约束好自己的手下。 郭子仪这一番话,不仅让皇帝和朝中重臣对他刮目相看,也彻底让鱼朝恩服气,不再找他麻烦。 除此以外,在卢杞式微的时候,郭子仪接见他时,屏退左右侍女,维护他的自尊。所以在卢杞发迹之后,对郭子仪也能网开一面。 三、自损形象,韬光养晦 在郭子仪再次解除长安之危后,唐代宗特意下诏许其官职尚书令,来试探他的想法。郭子仪瞬间就明白了皇帝的用意。郭子怡便表示他对高官厚禄不感兴趣,他只要六个美女。

这一要求连唐代宗都被吓到了,毕竟当时的郭子仪已接近70岁。但在他再三请求下,唐代宗还是高兴地赏给他了。 而且在生活中,郭子仪极尽豪奢。《旧唐书》记载,郭子仪家中“良田美器,名园甲馆,声色珍玩,堆积羡溢,不可胜纪”。 面对手下指责“晚节不保”,郭子仪只是笑了笑,不做辩解。因为他知道相比大臣们洁身自爱、清廉正直,还是沉迷酒色、贪财奢靡更让统治者放心。 公元781年,郭子仪结束了他的一生,谥号忠武,后世评价郭子仪为“功高盖主主不疑,权倾朝野臣不忌”。 能在尔虞我诈的朝堂上活到最后,郭子仪远没他表现出来得那么简单,而这只是因为他知进退,深谙君臣之道。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