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万历年间,随着努尔哈赤率领关外女真各部崛起,建立了后金政权,和其政权接壤的辽东地区成为明朝边防的最关键地区,没有之一。
为剿灭后金,明朝想尽了各种办法,却因军事上的不断失败,坐看后金一步步壮大。
至天启朝时,明朝已经无力向后金发起进攻,只能被动防御。
关于如何防御后金,当时的有志之士们进行了一系列争论,最终制定的防御决策中包含的一项策略,将对明末辽东的局面形成重大影响。
这项策略是“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
本文不谈论这项策略的好坏,只简单聊聊文章标题中写的袁崇焕、满桂、赵率教、毛文龙这四位历史名人,因这项策略而产生的纠葛。
一:“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导致外地将领被排斥
先从利益角度说说“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
辽东本身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跟后金(包括后金崛起前的各部落)、蒙古之间进行商业往来都很方便。
因此,辽东的坐地户们除了能找朝廷索取该有的钱粮和资源,还能霸占一定的商业利益。
自从后金崛起后,辽东的军事地位猛增,朝廷必须向辽东倾注大量的钱粮、物资及其他资源,所谓“辽饷”就包括其中。
上述所讲的商业利益也好,明朝倾注的钱粮、资源也好,应该属于在辽东镇守的文武官员、将士们共享。
但利益的分配,从来无法面面俱到,该有的争夺必不可少。
在“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这项策略未提出前,辽东本地土著将领、士绅们,要跟朝廷派来戍边的外地将领、官员分享资源。
但当这项策略被提出来,并逐渐受到明朝重视,且一步步落实后,辽东本地将领、士绅们突然发现,他们可以借着这项策略的诞生,名正言顺地霸占所有的利益和资源。
分享怎么也比不上独享不是?从“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策略诞生后,辽东本地将领、士绅就开始光明正大地排挤外来将领。
如满桂(河北人、蒙古族)、赵率教(陕西人)、毛文龙(浙江人)都属于外来将领。
他们还都是麾下兵马不少的总兵级将领,只要驻扎在辽东及周边地区,每年都要从朝廷发下来的资源中分走一大块。
因此,满桂、赵率教、毛文龙等,自“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策略出来后,受到的排挤就一天胜似一天。
不想受到排挤,除非如吴襄(江苏人,吴三桂的父亲)那样,娶了祖大寿的妹妹,把自己家族的利益主动融进辽东本地将领的大家庭中。
当然,被排挤的不仅仅是满桂、赵率教、毛文龙这三位,所有的外地将领都一样,只不过,他们三位名气最大,所以用他们举例。
二:袁崇焕和倾注到辽东的资源分配
再来说袁崇焕,他也是外地官员,到崇祯朝时,一度成为辽东的最高行政、军事长官。
不过,从朝廷的制衡角度来说,他这个位置的官员不可能也让辽东人来干,否则,就是坐看分裂了。
最重要的是,袁崇焕对于辽东的防御上的看法,是坚决执行“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这项策略的,他是站在辽东本地将领、士绅们一边的。
袁崇焕为什么喜欢“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这项策略不是本文重点,不过,他的倾向性相当重要。
他支持这项策略,就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辽东本地将领、士绅们去排挤外地将领,以此获得他们的全力支持。
更重要的是,袁崇焕从天启朝任辽东巡抚开始,到崇祯朝任蓟辽督师,地位一步步拔高,对朝廷发到辽东的钱粮、资源有决定性的分配权。
袁崇焕想分配给哪支部队多一些军饷或资源,只不过是动动手指头的事,从袁崇焕的倾向性来说,肯定是分配给辽东本地将领多一些。
也因此,袁崇焕跟满桂、毛文龙等产生了一系列矛盾,我认为,他们产生矛盾的根子就来自于钱粮、资源分配的不平衡。
《明史》、《明实录》中记载了大量满桂和袁崇焕,毛文龙和袁崇焕之间互相攻讦的内容,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去查阅。
包括赵率教,虽然史书上没有说他跟袁崇焕有矛盾,甚至还被很多人认为是袁崇焕的爱将,但袁崇焕再怎么爱赵率教,都必须排斥他。
因为,辽东本地将领、士绅们需要袁崇焕排斥赵率教,他麾下数千兵马在辽东的话,每年要分走不少钱粮和资源,包括商业产出。
“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嘛,非辽人杵在那,就不合适了,所有的利益,辽人内部可以沟通分配数量,外人就别来分享了。
三:袁崇焕是怎么排斥满桂、赵率教、毛文龙等外地将领的?
在辽东,明军防御体系中最重要的两座城池是宁远和锦州,镇守这两座城池的将领,才是辽东防御体系中的主力。
在袁崇焕的策划下,本应该由战功卓著的满桂、赵率教镇守的这两座城池,陆续都落到辽东本地将领手中。
天启三年,满桂就受孙承宗委派镇守宁远,天启六年,时任辽东巡抚的袁崇焕力主“乞(满桂)移之别镇,以关外事权归率教。”把宁远交给了赵率教,满桂被迫去了山海关。
天启七年,袁崇焕调赵率教镇守锦州,他自己携祖大寿等辽东本地将领坐镇宁远。
“宁锦大捷”后,袁崇焕因跟魏忠贤的矛盾而离职,王之臣接替其担任辽东巡抚,转头就把满桂调回到了宁远。
崇祯元年四月,崇祯皇帝起复袁崇焕,任命他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
当年七月,袁崇焕面见崇祯,在阐述“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重要性的同时,承诺“计五年,全辽可复”,并索要在辽东的便宜之权,向崇祯直言“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见乱臣谋”。
袁崇焕的要求获得了崇祯的认可,并从崇祯处拿到了尚方宝剑,随后,满桂马上再次被调离宁远,去了大同。
一个月后,赵率教被调离锦州,所部从关外转到关内驻扎,“崇祯元年八月移镇永平,兼辖蓟镇八路。逾月,挂平辽将军印,再移至关门”。
当月,辽东宁远城有过一次士兵闹饷的行动,跟赵率教略有牵连,“是月,川、湖兵戍宁远者,以缺饷四月大噪,余十三营起应之”。
这是典型的外地将领及士兵因钱粮分配不均导致的兵变,为什么说可能跟赵率教有牵连?因为这些闹事的士兵以前是赵率教的部下。
早在天启二年时,赵率教奉孙承宗之命去镇守前屯卫城时,因麾下兵力不足,“既而承宗令裨将阵练以川、湖土兵来助前屯卫城”。
不管士兵闹饷是否跟赵率教有关,这事发生后,袁崇焕赶走赵率教的理由就更充足了。
在满桂跟赵率教都被调离后,宁远和锦州,被袁崇焕交给了辽东本地将领何可纲和祖大寿分别镇守,辽东防线上的重要城池不再有外来将领。
最后说毛文龙,他驻守的皮岛同样是辽东防线上重要的一环,但他的运气就没有满桂和赵率教那么好。
满桂和赵率教在袁崇焕的意愿下,不论心中是否愿意,总归是同意了从辽东调离,袁崇焕目的达到,不会再把他们怎么样。
袁崇焕一开始也只是想调离毛文龙,“崇焕以归乡动之”,但毛文龙不干,于是,“崇焕益不悦”,开始有了杀心。
毛文龙死活不愿意离开皮岛,袁崇焕又无法通过正规途径赶走他,就只能咬牙把他杀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袁崇焕跟满桂、赵率教、毛文龙等将领的关系从好到差,原因很复杂,不是简单数千文字可以描述。
但归根结底,是袁崇焕秉承“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策略,要拉拢辽东本地将领、士绅,要把钱粮、资源倾斜到他们身上,就必须委屈满桂、赵率教、毛文龙等外地将领。
满桂、赵率教被调离辽东,毛文龙被杀,都离不开这个大的背景。
参考文献:《明史》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