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以前,离了婚或死了丈夫的妇人是可再嫁的。比如众所周知的汉武帝的母亲王娡,就是先嫁了农民金王孙生育一女,因算命的说她可以当皇后,于是便被母亲送入宫中再嫁皇太子刘启,一步飞升,名留史册。


       宋朝时,程朱理学逐步兴起,推崇“忠臣不事二主,好女不嫁二夫”,随着这种节烈的贞操观的普及,到明清时已蔚然成风,纳为公序良俗的一部分。明太祖朱元璋旌表节孝,对节孝之家免除部分徭役和赋税,给贞妇建代表荣誉的贞节牌坊。比如明神宗的妹妹永宁公主,嫁给一个身患痨病的平民子弟梁邦瑞,大婚时便因激动鼻血不止,永宁公主还没看清驸马长什么样,梁邦瑞便一命呜呼了,可怜的永宁公主守了十二年寡后郁郁而终,至死都是纯洁之身。
       所谓“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各地方也将贞烈的节妇誉为典范,大肆宣传,将这种意识形态深植到人们的认识中去。贞节烈妇,节和烈是有区别的,一般“节妇”是指在丈夫去世后,一生不嫁,为亡夫守贞到离世,任劳任怨伺奉夫家上下老小的女子。“烈妇”比“节妇”更甚一筹,是指在丈夫亡故后,不愿独活于世,以身殉夫的刚烈女子。一个寡妇,在封建背景之下,最“恰当”的命运就是成为一个节妇。


       “寡妇门前是非多”,两难中的尴尬处境
       在传统道德层面,失去丈夫的妇女被要求坚守贞操,另一方面,在男权语境下,对寡妇这样的弱势群体,还抱有一层玩味的色彩。看《阿Q正传》时,阿Q平素里哼唱的小曲是“小寡妇上坟”,并由此想到了寡妇吴妈,又从吴妈想到了困觉,对“寡妇”这个词的狎亵态度,非一朝一夕。
       旧时女子三从四德,出嫁从夫,男性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女性只需要在家相夫教子,没有经济能力,处于家庭的依附地位。一旦守寡,失去经济依靠,还要独自己养育孩子,所以必须要出来抛头露面,这一点上和女性要本份守在家里的传统思想又有冲突,一旦和异性接触,很容易引起流言蜚语。
       很多妇人年纪轻轻就守了寡,在没有谋生能力又需要生存下的情况下,难免想寻求他人的帮助。有一些别有居心之徒看准了她们柔弱又没丈夫撑腰,故意在言行上占便宜。


       在封建社会,本来她们是一群令人同情的女性,可社会环境给她们的生存空间太狭窄,一方面要求她们守身如玉,符合节妇的要求,可是同时仍是这么一群人,过分关注她们的私人生活,捕风捉影、说长道短。让这个群体的女性生存更为艰难。
       在道德的束缚与现实的夹缝中,她们用活泼泼的生命献祭给了封建礼法,从青丝到暮年,将只有一次的生命萎缩如一块皱褶的抹布。想到陈忠实写《白鹿原》前去查找资料,翻阅到三大本厚厚的《贞妇烈女卷》,他感觉“似乎从那个墓穴进入一个空远无边、碑石林立的大坟场”,所以陈忠实创造出了田小娥这么一个敢于反抗“守贞”的女性形象。
       “寡妇门前是非多”,似乎将寡妇与是非直接划取了等号,然而是非的制造者呢?被封建道德钉死在命运上的“寡妇们”,是被刻意忽视的失语者。


       “寡妇门前是非多”,鲜有人知的前半句
       “鳏夫房顶炊烟少”,是“寡妇门前是非多”的前半句。鳏夫指的是丧妻的男子。所以有个成语叫做“鳏寡孤独”。这句话就很白描,旧时做饭是用的灶间,有一根烟囱从灶膛连接到屋顶排烟。旧时男主外、女主内,如做饭这样的家务事,都是由妻子操持,一旦妻子亡故,就没人及时做饭给男人吃,所以说”房顶炊烟少”。
       直至1950颁行的婚姻法中,我们才真正彻底废除了一夫多妻制。从前男子可以三妻四妾,就算平民,在妻子死后再娶,也是非常平常的事。迟子建的《白雪乌鸦》时间背景在1910年,开小旅馆的村民王春申也娶了一妻一妾。可见娶妾非权贵专属。


       男子丧妻后,并不需要像寡妇一样守节,房顶的炊烟只是一时的少,且男子再娶本就是常态,对群众来说,没有什么值得猎奇的地方,引发不了别人的议论兴趣,所以这一句俗语在口口相传的过程中鲜有人提,也就能理解了。
       在一起的上下句,只有“寡妇门前是非多”为人所熟知,并常拿来使用,究其原由,还是因为古时男女社会属性上的偏见与不平等。俗语,从某个侧面上来说,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个镜像。
       写在最后
       鲁迅先生在《我之节烈观》中,对女性守贞观颇为讽刺:“节烈难么?”答道,“很难”。男子都知道极难,所以要表彰他。“节烈苦么”?答道,“很苦”。男子都知道很苦,所以要表彰他。表彰是表彰了,但这种“慷慨”,又是何等的自私!
       幸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的地位在不断的提高,类似“寡妇门前是非多”这种消遣女性价值的语言亦越来越少。


       看阿瑟·史密斯写的《中国人的德行》,他以西方人的视角来观察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总结了咱们中国人的性格和文化特性,其中他就不无熟稔地讲到“寡妇门前是非多”,还说中国对妇女的评价有很多俗语,这些俗语多是不好的方面,相比西方文明而言,我们不够尊重女性,当时看到气结,后一想这书写于80年代,又转而欣慰,短短几十年,我们女性的地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至少在男女平权上,我们已经做到很好!
       俗语的流传需要一个语境,当我们越来越少提及类似“寡妇门前事非多”这般的俗语,正是说明了时代在不断地进步。
       -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