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6月8日电(记者张海磊、袁秋岳)拿两匹粽叶挽成圆锥形,抓一把糯米,扯一段棉线,缠几圈绑好,十几秒钟一个粽子制作完成。今年以来,已经有将近10万个粽子从位于成都市金牛区马鞍东路的“马婆婆手工鲜粽”卖出去。

6月7日,在四川省成都市的“粽子一条街”上,人们在选购粽子。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这是一年中“马婆婆手工鲜粽”最忙的时候。

  马婆婆本名叫周启玉,老伴儿姓马,周围人都称她马婆婆。1992年,为补贴家用,马婆婆和其他两位婆婆一起,包了粽子在家门口的梧桐树下售卖。因为干净卫生、真材实料,生意越做越红火。后来,一起“创业”的婆婆们纷纷单干,其他婆婆也不断加入包粽子,马鞍东路逐渐发展成当地有名的“粽子一条街”。如今,600米的街道上汇集了21家店铺。

  7日早上9点多,摊位前已是人头攒动。面对12种口味,不少顾客挑花了眼。门口,马婆婆的大儿子、68岁的马天利正忙着进货。马天利的儿子马超的三个手机里不时跳出订购信息。“都是老顾客了,互相介绍来的。”他眼神里有些疲惫,昨晚又是忙到凌晨两点。

6月7日,马天利(左一)和儿子马超(左二)正忙着为客人称粽子。新华社记者 袁秋岳 摄

  平时各忙各的,一临近端午节,都赶回来帮忙。这是马天利对这个节日最深的印象。如今,马天利姐弟三人分工明确。他负责进货。弟弟马建是“好吃嘴”,负责配料,十几种调料,他抓一把,凭感觉就知道调的味道足不足。71岁的大姐身体不好,看到哪里缺人手也去搭把手。

  “不忙的时候琢磨研发新品。”马天利说,今年新增蒜香排骨口味,往年研发的超级大肉粽还成为“网红”。“7个蛋黄、8两肉,一个粽子三斤,适合一家人分享。”

  虽然品种增多,但他只对用新鲜芦竹叶子包的白味粽情有独钟。和其他干粽叶不同,芦竹叶细长,包一个要用七八匹,沿叶子边缘反着摸还有扎手的倒刺,往往包五个其他粽子的时间才包得了一个这种的。

  “每个粽子都寄托着对母亲的思念。”他说,这是跟母亲学的包法。今年端午节前,99岁的马婆婆去世。一家人忙完丧事后,5月13日才开始为端午节做准备。

  如今,店铺门口的梧桐树已变成桂花树,不变的依旧是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和一家人的忙碌。

6月7日,在四川省成都市的“粽子一条街”上,一家粽子店的工作人员在包粽子。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这些年,“粽子一条街”也成为当地特色街区。成都市金牛区驷马桥街道马鞍社区党委副书记蔡娜介绍,随着店铺增多,为了有序管理,社区要求商家实名登记,并签订食品安全承诺书。社区还和商家一起,成立手工粽协会,共同维护粽子街的美誉。

  “总觉得少了点啥子。”马超不经意间会望向以前奶奶坐的位置,很快,来自各地的订购信息和电话又把他拉回到忙碌中。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