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热门的清朝宫廷剧里,我们常能看到官员们参加早朝的情景。他们身着石青色的朝服,头戴礼帽,恭敬地站在朝堂之上,等待皇上的询问。一个朝廷聚集了如此多的官员,其服饰上展示的等级制度极其严格,方便辨别各个品级。这一点,一顶小巧的帽子便足以展现出来。

官帽自隋唐时期产生以来,一直流传至今。那时的官帽,即俗称的"乌纱帽"。而清朝时,服饰文化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官帽改良为礼帽。礼帽边缘镶黑革,顶部设有红边翅,顶端为硫璃宝石,依据品级的不同,顶珠材质及色泽各异。在这之后,便是今天的主题——"翎"。

“翎”这一冠饰主要为蓝翎与花翎两种类型。蓝翎源自于用鹖鸟羽毛染蓝的技艺,因而得名“染蓝翎”。

鹖鸟以其凶猛好斗的特性,使得蓝翎常被授予级别较低的武将或宫中侍卫。相较之下,花翎则显得更为珍贵,非普通官员所能获得。

花翎亦可细分为一眼、双眼及三眼三种等级,其命名源于孔雀羽毛上的圆形花纹,即所谓的“眼”。花翎上的“眼”数即为孔雀羽毛数量,其中三眼花翎堪称最高端之选。

若说鹖鸟象征勇敢善战,那孔雀无疑代表高贵典雅。最初,三眼花翎并非奖励之物,而是皇室成员身份的象征。

据《清史稿》记载:"贝子可戴三眼孔雀翎。" 这意味着只有皇族成员如贝勒等才有权佩戴三眼花翎,彰显其尊贵地位。

"二眼者,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可戴之。" 由此可见,获得花翎的难度极高,汉族官员若想获得,需具备一定的血统条件。直至清朝中期以后,三眼花翎的血统限制有所放宽,但仍须做出特别贡献方可获得。

和珅虽为贪官,却深得乾隆宠信,几乎与乾隆形影不离。他曾镇压起义,负责外交事务,甚至与乾隆结为姻亲。按理来说,他的地位和满族背景已足够获得三眼花翎,但最终未能如愿,仅获得双眼花翎。尽管双眼花翎已十分尊贵,但在曾国藩获赏时,他却感叹道:"一品当朝铠甲亮,当属头上二眼翎。" 可见,在官员心中,加封侯爵远不及几根孔雀毛带来的荣耀。

康熙年间,郑芝龙部将施琅归降后,率军收复台湾。他上书请求在台湾驻军,设府防守,以便日后管理。康熙认为此举有利于拉拢汉臣,且施琅有战功,于是封他为靖海候,并赐予御用袍子。然而,施琅却拒绝接受袍子,反而恳求康熙赐予花翎。可见,在官员心目中,加封侯爵尚不如几根孔雀毛来得威风。

施琅的三眼花翎可被视为"殊荣";反之,李鸿章所获得的便是"终生成就奖"。

站在当前视角,李鸿章支持的封建王朝必然会衰落,然而在当时,他对当权者来说是中流砥柱般的存在。

李鸿章实行了洋务运动,主张中国需向外取经,掌握先进技术,方能自立自强。正因其在建设水师及工业制造方面的杰出贡献,慈禧太后授予其象征"终生成就奖"的三眼花翎。

然而随着清朝政局恶化,捐例制度应运而生。只需捐赠数千两白银,无功绩且无官职的商人亦可佩戴花翎。

昔日尊贵无比的三眼花翎,如今因清政府的衰败而沦为可自由交易的物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