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翻阅《三国演义》,那些生僻字总是让人头疼不已。尤其是那些人名,若是夹杂在句子中,还能勉强猜出个大概,但一旦独立出现,便让人犯了难。

你是否也曾因读错人名而闹出笑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顾《三国》中那些常被叫错的名字,看看你是否真的读对了。

首先是荀彧(yù)。

名字中的“彧”字,很多人习惯性地读作“或”。然而,“彧”(yù)字的本意是指文采飞扬,趣味高雅,常用于人名。历史上以“彧”为名的名人众多,如三国吴的丞相万彧,南朝宋的明帝刘彧等。而最为人熟知的,当属东汉末年的政治家荀彧。

荀彧,字文若,是东汉末年的著名政治家,也是曹操的重要谋士之一。他的智慧和清正,连司马懿都曾赞叹其非凡才能。

然而,荀彧的政治生涯却以悲剧收场。建安十七年,曹操暗示荀彧饮毒自尽,而荀彧也了解到自己的终局,遂悲痛服毒而死。四十三年后,曹魏为表彰其功绩,追赠荀彧为太尉,谥号敬侯,正式列入太庙祭祀。

第二位是朱儁(jùn)。

这个“儁”字,常被误读为“焦”,其实这个名字中的“儁”字是“俊”的繁体,意指才智超群。

朱儁,字公伟,生于会稽郡上虞(今浙江省上虞市),是中国东汉末年的一位杰出将领。他曾领军平息交趾地区及黄巾起义残余势力的民变,因其出色的军事才智和领导力,被时人称为“才智超群”。在东汉晚期的混乱中,朱儁曾讨伐权臣董卓,尽管最初未能成功,但董卓死后,朝廷召回他进京。

朱儁抵达后,企图趁李傕和郭汜等董卓余部内斗的机会,重夺帝国的统治权。然而,在这两位将军争斗的过程中,他不幸被郭汜扣留作人质,愤而发病而死。

接下来是蒯(kuǎi)越。

姓“蒯”,常被误读为“荆”。

蒯越,出身名门望族,是西汉名臣蒯通的后人。他辅佐刘表稳定荆州,后在刘表病逝后与刘琮一同归顺曹操。蒯越的一生虽短暂,但他对荆州的贡献却是不容小觑的,曹操对他的去世也感到异常惋惜。

第四个容易被读错的名字是逄(páng)纪。

其中“逄”字常被误读为“逢”,实际上,“逄”与“逢”在作为姓氏时是通假字,正确的读音是“páng”。

逄纪,是东汉末年袁绍的重要谋士,与荀攸、何颙齐名,被《后汉书》记载为智谋之士。逄纪的智略帮助袁绍在冀州立足,但在袁绍去世后,逄纪因改遗命而遭到袁谭的杀害。

再来是李傕(jué)。

李傕,这个名字中的“傕”字有两个读音,作为姓氏时读què,用于人名时读jué。

李傕是东汉末年的权臣,曾是董卓的部下。董卓被杀后,他自立为“大司马”,与郭汜共同把持朝政。然而,由于郭汜夫人的挑拨,两人最终反目成仇,两败俱伤,相继死于非命。

最后是甄(zhēn)宓(fú)。

甄宓名字中的“宓”字常被误读为“密”。

甄宓本是袁绍的儿媳妇,204年,曹操攻克邺城时,甄氏因其绝世容貌而被曹丕纳入麾下,深受宠爱,生下曹叡和女儿曹氏,后者后来成为东乡公主。

220年,曹丕继承魏王之位并南征,留甄氏在邺城。同年,曹丕称帝,宫中新纳妃嫔,甄氏逐渐失宠。她的怨言引发了曹丕的大怒,导致221年六月,曹丕派使者赐死甄氏,她被葬在邺城。226年五月,曹丕病重,立甄氏之子曹叡为太子,后来即位为帝,并追封其母甄氏为文昭皇后。

231年的冬季,即曹叡即位后的第五年,他将甄氏的遗骸迁葬至朝阳陵,以示对母亲的深切缅怀。

《三国演义》中,让人读不准的名字远不止这些。它们不仅是一个个生僻字,更是一段段鲜活的历史。通过这些名字,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风貌,感受那些人物的悲欢离合。所以,下次再读《三国》,不妨多留心这些名字,说不定,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