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遭受宫刑既冤,又不冤

司马迁遭宫刑的起因在于李陵,李陵是李广的孙子,其家族世代为武将,李陵也有李广当年的遗风。

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李广利率领3万骑兵出酒泉,攻击匈奴右贤王,汉武帝想让李陵率军为李广利运输粮草。

但李陵不愿意干运输粮草的事,于是他请求汉武帝说道:

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

臣所率领的屯边士兵,都是荆楚的勇士奇材剑客,力大可扼虎,射箭能中目标,希望独立带领一队,到兰干山南去吸引单于的兵力,不让匈奴集中兵力攻击贰师将军。

李陵

汉武帝表示没有骑兵派给李陵。

李陵说:不需要派骑兵,我愿意以少击多,用五千步兵就可以开进匈奴单于王庭。

汉武帝于是震惊于李陵的勇气,于是就同意了。

这事从头到尾就是一个错误。

李陵跟李广有些类似,都是骁勇善战,能力是有,但缺乏大局观。

五千步兵进入草原跟匈奴作战,这无疑就是冒险,步兵机动性很差,匈奴军队全是骑兵,就算李陵遇到小股匈奴骑兵,人家打不过可以逃走,李陵还追不上。

如果遇到匈奴大股骑兵,那李陵的五千人又能做什么?

李陵手下的五千人战斗力虽然很强,但机动性太差,在草原上作战,时间就是生命,李陵不顾现状,只持勇力,就跟当年李广一样。

汉武帝正是不放心李陵,于是又命令强弩都尉路博德率兵在途中迎接李陵军。

汉武帝

结果这个路博德也不愿意接应李陵,李陵的悲剧就这样开始了。

李陵率领五千步兵从居延(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出发,在浚稽山(今蒙古阿尔泰山脉中段)遇到了匈奴单于的主力骑兵3万人,由此拉开了一场力量悬殊的战争。

3万对5000,李陵不仅仅是兵力上的劣势,最重要的是李陵没有骑兵,机动性差,虽然李陵手下的五千人全部善于射箭,但箭有射完的一天,没有箭之后,李陵如何对抗匈奴骑兵?

这一场战争被称为浚稽山之战,匈奴单于后来又调来5万骑兵,重重包围李陵的五千人。

李陵虽然英勇善战,射死射伤匈奴骑兵一万余人。

打到最后,李陵本部全军覆没,只有400余人逃回了汉朝,其余全部被杀,小部分投降。

5000荆楚勇士就这样白白牺牲在李陵手中

《汉书 李广传》: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大息曰:“兵败,死矣!”军吏或曰:“将军威震匈奴,天命不遂,后求道径还归,如浞野侯为虏所得,后亡还,天子客遇之,况于将军乎!”陵曰:“公止!吾不死,非壮士也。”于是尽斩旌旗,及珍宝埋地中,陵叹曰:“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令军士人持二升糒,一半冰,期至遮虏鄣者相待。夜半时,击鼓起士,鼓不鸣。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

浚稽山之战

关键是李陵这个人太过虚伪,当汉军战斗到最后一刻无法逃离时,李陵居然抛下军队,一个人换了便装出营,还让身边的人不要跟随他,李陵欺骗手下人说一个人去捉匈奴单于

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李陵换了便装出营,只有一个目的,就是逃走。

后来李陵大概没有机会逃走,又回来了,嘴里叹息着说道:兵败,就死吧!

他手下的将士劝他投降,李陵说:你不要说了,我不死,就不是壮士

最终,李陵命令手下将士每人带二千粮食,一大片冰,四散突围,在混乱之中,韩延年战死,李陵投降匈奴。

李陵口口声声说自己要战死,但他根本没有勇气战死,而是选择了投降,其他没有说战死的将领,反而战死沙场,比如韩延年。

说白了,李陵还是怕死,在突围之时,选择战死或者是投降,完全是自主的,是自己能够做决定的。

李陵的选择是投降,这背离了他在突围前对手下将士所说的话。

李陵选择投降

这件事从头到尾就是李陵的责任,他自己不自量力,以五千步兵主动要出战,导致全军覆没,自己还投降了匈奴,李陵就要承担这次失败的责任

李陵如果战死沙场,牺牲自己,他还是一代英雄,但是李陵选择了投降,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事件。

《汉书 李广传》: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糵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李陵投降的消息传到汉朝后,汉武帝非常愤怒,群臣都怪罪李陵,汉武帝于是问太史令司马迁对此事的看法。

司马迁回答:

李陵对亲人孝敬,对士人诚信,经常奋不顾身解救国家危难。从他的一向表现来看,有国士之风。今天他办了一件不幸的事,那些贪生怕死只顾保全身家性命的臣子,便任意构陷,夸大其罪,是令人痛心的!况且李陵祇率领不到五千人的步兵,长驱直入到达匈奴腹地,面对数万敌军,使匈奴顾不上救死扶伤,招来全部会射箭的民众一同围攻李陵。李陵转战千里,箭尽路绝,士兵拉的是空弩,冒着白刃箭雨,还是同敌人拼死搏斗,能得到士兵拼死之力,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能超过他。他虽然失败被俘,然而他所摧败敌军的战绩,也足以光耀天下了。李陵所以不死,是想在适当的时机报效汉朝。

司马迁的话表达了3个意思:

司马迁为李陵辩解

1、李陵为人不错,有国士之风,从个人形象上为李陵辩解;

2、李陵以5000人杀死杀伤匈奴一万余人,有战功;

3、李陵投降匈奴,只是想在适当时候报效汉朝。

前面两点是客观存在的,第三点则是司马迁的臆测,司马迁怎么知道李陵是真投降还是假投降?

万一李陵没有报效汉朝,司马迁是不是故意说了假话?

司马迁不能用未来没有发生的事,来为李陵辩解,这是不对的,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干嘛一定要说李陵会报效汉朝的呢?

后来的事实证明李陵一辈子也没有报效汉朝,而是一辈子都留在了匈奴。

司马迁这样说会给自己带来不确定的风险,虽然司马迁与李家关系比较好,但至少应该实事求是。

另外,司马迁还故意隐瞒了一个事实,就是李陵贪生怕死的事。

李陵口口声声对自己的部下说要战死,但却跑去投降,还一个人想抛弃众人找机会逃走,至少这是事实存在的。

汉武帝对司马迁施以腐刑

最终汉武帝判处司马迁腐刑,也就是宫刑。

《汉书 李广传》:上以迁诬罔,欲沮贰师,为陵游说,下迁腐刑。

汉武帝给司马迁的罪名是:诬蔑、诋毁贰师将军,为李陵游说

司马迁的辩解并没有诬蔑、诋毁贰师将军李广利,他诋毁的是朝廷上那些怪罪李陵的人,这是司马迁冤的地方

司马迁为李陵游说却是事实,李陵投降匈奴也是事实,李陵终生没有回归汉朝还是事实。

就算汉武帝不处罚司马迁,不杀李陵全家,也很难说李陵一定就会回归汉朝,这是没有发生的事,谁也不能肯定。

司马迁最大的问题就是把这种不肯定的事,说得很肯定,这样极力为李陵辩解,给自己带来了极大的政治风险,把自己置身于李陵事件之中,这是司马迁不冤的地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